浅谈大学生幸福感缺失与教育及幸福能力培养的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高低、把控幸福能力的强弱,关乎青年人的成长方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大学的费用及其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等,都让他们降低或丧失了幸福感。要提高学生捕获幸福能力,就要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助理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维护网,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教育大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并学会悦纳自己,勤于实践,提高抗挫折能力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教育 挫折 责任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感知幸福和把握幸福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把控幸福能力的强弱,关乎青年的成长方向,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前途。温家宝同志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充分说明幸福已经成为政府努力工作的一项目标,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培养他们较强的捕获幸福的能力,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感的缺乏及其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80 后”或“90 后”,他们生长的社会环境是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动荡多变的阶段,商品大潮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都对人生观正在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积极地追求幸福,并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感知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幸福感缺乏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矛盾造成他们幸福感的缺乏。大学生大多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个性逐步发展起来并且趋于稳定,但另一方面,又因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不平衡,使其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刺激,在他们身上就表现为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使其幸福感大大降低,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优越感与失落感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心理闭锁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心理压力不能得到缓解,就不可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二是原生家庭的不和睦状态会造成这些学生幸福感的缺乏。每一个个体受其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一个和谐、民主、友爱、理性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具有较高的幸福感;一个在放任、溺爱、争吵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幸福感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三是上大学的费用及其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失去了优越感和幸福感。四是面对挫折缺少必要的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呵护和宠爱。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远远优越于他们的父辈,然而,不经过战争的动荡局面的考验,不经过上山下乡艰苦生活的磨难,就不会体会到苦难之后的甘甜。安逸、优裕的物质条件无法为他们提供坚定的意志、感恩自足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挫折面前,他们更容易妥协,因此,丧失了奋斗的乐趣、胜利的体验和生活的动力,也就很难体验到幸福感。五是情感上的困惑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大学时代也是大学生们情感逐渐成熟,渴望爱和被爱的阶段,但有许多未定因素会让他们脆弱的感情不堪一击,家庭、工作去向等都是他们爱情的隐形杀手,热烈的情感就此止步,过于功利、物质的考虑让他们的爱情体验最终以苦涩的体验结束。六是个体特质以及归因倾向会影响其幸福感。比较神经质又比较内向的学生幸福感较低,有些学生具有神经质、内向型人格,这样的人格特质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呈负相关,而与消极情感呈正相关;大学生的归因倾向也会影响其幸福感,一般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同学,幸福感指数较高。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同学,幸福感较低。此外,能力、对自我的认知等都对幸福感会有影响。
面对这样的现状,正确引导大学生感知幸福、提升其幸福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是提高他们幸福感的关键。让他们树立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目标和理想实现时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
二、大力开展幸福感教育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活动, 它能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情感丰富,却也容易情绪波动,而幸福的体验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能力,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幸福教育,把幸福教育理念付诸切实的行动,教会学生能够创造幸福、体验幸福,激活他们的潜能,去享受奋斗与成功的快乐,去感受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提升其幸福感。应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及时觉察感知幸福的心灵。幸福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能够让他们生活得更有情趣、更有价值, 通过内心的感悟完成并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从中体验幸福, 激发对幸福的追求。
1.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悦纳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学业、人际关系以及爱情等方面合理期望,这样才能不自负、不自卑,遇到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沟通与排解,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幸福感知力。
2.培植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或被一些事物感动是一个人善心的体现。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别人的付出,就会懂得珍惜自己得到的幸福。在这个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时代,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一颗时常能被感动的心灵,拥有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3.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幸福感。要让他们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投身于实现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在奔向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每一小步都有了实在的意义,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才会把自己的前途与学习知识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有价值、有效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