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以中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初中生在学校的目标。只有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才能上大学,这样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时代,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紧跟考试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编排班级,在一些学校出现的“火箭班”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性别等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到12岁时达到高峰,13~13.5岁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13岁时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14岁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与青春发育加速期同时开始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我国的初中生多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女生产生比较消极的身体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上却未表现出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谢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别人处,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又严重病残,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涂敏霞(2006)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教师情绪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健时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不是背离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们“秘密”的人。在父母与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我意识渐渐增强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小时候吃饱、穿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势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父母才是真正从“身”、“心”上对子女关心、照顾。如果学校能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家长分别设立父母的成长课堂,针对每一年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指导教师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中国目前关注教育中忽视的一个方面。
  3.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社区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健康知识等的宣传随处可见,这些宣传中如果能再增添家庭教育这一特色,让所有的父母与子女在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就可以得到“心”的知识储备,或是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设立专栏,为一些初中生父母提供教育指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让孩子独立、乐观、自信地站在社会面前。
  4.因材施教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子女的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是由父母影响孩子行为的单向过程,孩子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客观分析研究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互作用,寻找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需要孩子、父母、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