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危机干预减压团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减压团体是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种危机干预途径。本文从减压团体的概念界定、理论背景、干预模式方面着手,梳理了国内外减压团体的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减压团体的实践研究状况。针对青少年因应危机时的心理特点,减压团体在校园危机干预中呈现出了较强的适用性,给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

  [论文关键词]减压团体;校园危机干预;青少年心理
  
  危机会对我们的生活、心理产生极大冲击,甚至失去因应原有生活的能力。Jame和Gilliland (2005) 提出在重大事件后,我们的身心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不平衡 (disequilibrium) 状态,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心理解组 (disorganization) 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危机”(crisis)。危机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立状态,并且不会只影响一个人而已。凡是目睹此事件的当事人、亲戚、朋友、同事,或其他涉及此危机事件的个体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危机事件本身是危难的序幕,要是不懂得处理危机,则可能会带来更惨痛的伤害。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减少心理创伤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减压团体的理论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Mitchell (1983) 首次提出“紧急事件应急晤谈”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简称CISD) 的概念。Foa、 Keane 和Friedman (2000) 认为人们在经历重大危机事件后,能有单次、半结构式的危机处理模式介入,可以减少和预防危机事件后心理后遗症的产生。Davis (1992) 和 Mitchell (1986) 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提出“减压团体” (Debriefing Group) 的概念,指出减压团体是帮助其他参与者处理因创伤事件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症状的一种特定技术。这些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验该事件的历程,回忆该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2008年,台湾学者赖念华和黄龙杰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减压团体是一个结构性的团体过程,主要运用危机介入概念、心理教育的原则及技巧,一步一步地带领团体成员应对危机,发展危机处理能力。因此,它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心理治疗。减压团体的目的不是咨询,而是让参与减压团体的成员有机会抒发自己在此危机事件之后的想法与情绪,同时聆听到别人经历该事件后会出现的反应与症状。在此过程中,领导者以“正常化” (normalize) 的技巧来协助成员接受自己可能会有的反应,并使成员认识到在危机事件之后,他们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作准备。
  (二)理论缘起
   减压团体这种危机介入模式的建立并非先有一套复杂严谨的理论,而是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产生的。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历史学家Marshall将军于1944提出“创伤后心理降低压力法”,倡导军事行动后就地尽快举行团体会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但是Marshall发现这一活动有“重整士气”的作用,很受士兵欢迎,能减缓士兵的焦虑情绪。受此启发,Lindy、Grace 和Green (1981) 提出“创伤膜 (trauma membrane)”的概念,认为遭遇相同灾难的人会有种相互牵连的情感,透过团体内正向的支持与互动,能修正成员的压力反应,带领他们走向复原的方向。
   从理论发展过程来看,减压团体得以发展的另一基础是关于情绪危机的理论。Lindemann (1944) 指出,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该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而是应该让自己发泄情感,比如哭喊、正视现实,否则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后果。Caplan (1964) 在Lindemann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情绪危机模型,认为个体面临重大精神压力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的情绪,即压力、紧张等情绪的调试与危机有紧密关系。以往对危机的研究发现,不只是危机受害者,凡是在危机情境中的任何人都可能会出现危机症状。因此,该取向将个人在特殊情境下的反应视为一种过程而非疾病,此时若有专业协助将有助于个体尝试更好的解决方式。危机处理的重点在于提供暂时性的支持,协助当事人恢复控制感。
   此外,行为认知治疗对减压团体的理论发展也有特别贡献(曾毓芬,2005)。首先,系统脱敏法主张面对而非逃避;其次,减压团体主张重整与创伤记忆相关的认知机制;另外,减压团体是一种心理教育模式,许多认知行为治疗都含有此要素。这些均可被视为减压团体的理论基础。
  (三)减压团体的模式
   Mitchell提出的CISD模式包含介绍、事实、想法、反应、症状、教育及重新出发七个阶段。1995年,美国国际红十字会 (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 简称ARC) 在其基础上发展提出减压团体包含以下五个阶段:开场白/场面构成、把事件摊开来谈、感受和反应阶段、应变对策阶段及重新出发阶段。
   台湾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 (2008)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ARC提出的减压团体干预模式和CISD 干预模式,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特点,提出“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①。他们认为减压团体是领导者通过语言引导,采用结构化的步骤,降低青少年在危机事件中的创伤性冲击,协助其顺利度过危机事件的方法。通过减压团体,校园危机中的青少年可以在情绪、认知层面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进而带动其未来的行动。“6+1阶段减压团体”包括七个结构化阶段:介绍团体、陈述事件、澄清想法、表达感受、接纳症状、教导应对、计划未来。
   第一,介绍团体。由领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建立基本的保密、平等等规则。
   第二,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他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反应如何。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参与者描述事实,侧重于参与者的认知,鼓励每个参与者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事实。
   第三,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
   第四,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及反应。
   第五,接纳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相同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方式。
   第六,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预先整理相关症状来教导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七,计划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可以是新的学习,或对自己的欣赏之处。在结束之前,领导者也可以邀请成员讨论接下来的计划。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需要转介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