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使用普通电梯疏散逃生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分析了普通电梯用于安全疏散的可行性,并提出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和改进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电梯;疏散逃生
  
  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火灾逐渐呈上升趋势。火灾情况下,如何将身处高层建筑内的大量人员安全快捷地疏散到安全地带,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由于以往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局限,相关的技术法规规定电梯是禁止作为避难逃生使用的。目前楼梯疏散是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推荐的逃生方式,这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均有体现。但是许多火灾案例却表明,有相当多的人员是利用电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成功逃生的,例如,1996年日本广岛元町高层住宅大楼火灾,在灾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人使用电梯进行疏散;2001年美国“9.11”事件,电梯在安全疏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大量人员,堪称经典。因此,笔者认为高层建筑中的电梯在人员疏散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一)火势蔓延的途径多、速度快。由于高层建筑内储存使用易燃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加之设有中庭及各种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垃圾道、排气道等竖向管道井,一旦发生火灾,烟火蔓延途径多,火势发展速度快,尤其是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大大加快火势蔓延,很容易使整栋建筑形成立体燃烧。
  (二)人员密集,疏散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高层民用建筑人员密集,容纳的人员多在千人以上,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已经很多,由于垂直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平时已经习惯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员要一下子从那么高的楼层疏散下来,许多人的身体会吃不消,加之有老弱病残孕等行动能力差的人员也不适合利用楼梯疏散,夹杂在逃生的人流中势必会影响疏散速度。而云梯、避难袋、避难扶梯、缓降器等疏散逃生措施只能满足少数人的疏散要求,且其具体的应用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无法应用于大规模的人员疏散,特别是高层建筑内人员的疏散。如果在疏散过程中楼梯间再不能有效的防止烟火侵入,楼梯间不但不能保证安全疏散,还会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三)致灾因素多,扑救难度大。高层建筑内用火用电频繁,用油用气设备点多量大,由于设备线路故障以及违章作业引发火灾因素多、风险大。另外,高层建筑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建筑消防设施来扑救火灾的,但由于建筑消防设施先天不足,或是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管理不当,致使在火灾时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加大了火灾的扑救难度。

  二、普通电梯疏散逃生的可行性

  高层建筑中有多部电梯,但在火灾时却被统统降落至底层,电梯不能作为疏散楼梯的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一)普通电梯不能可靠保证电梯的正常供电。因火势蔓延或人为切断电梯的供电,使得电梯失去动力而停止,这时电梯不但不能作为疏散工具,反而会使正在使用的人员被困其中,陷入危险。
  (二)普通电梯极易受烟气侵害。普通电梯无消防前室,火灾时烟气会通过电梯井进入电梯轿厢,危及电梯内人员的安全。
  (三)普通电梯现有制造技术还难以完全确保火灾状况下安全使用。首先,普通电梯本身不具有防水功能,灭火时采用大量的水会导致电梯的某些电器部件、电气线路等出现故障或损坏,电梯因此会停止运行。其次,由于火灾现场的温度会使电梯机械部件受热失效,如门系统、悬挂系统、导向系统等,从而使电梯在火灾情况下继续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公众对于电梯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认可也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火灾时由于人们的恐慌可能会引起混乱,导致电梯的疏散功能得不到保障。由于长期以来高层建筑管理部门受到“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规定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和制定火灾情况下合理使用电梯的应急预案,导致火灾时高层建筑管理部门将所有乘客电梯都迫降至底层,不允许普通电梯作为疏散工具使用。
  虽然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普通电梯在火灾时的安全使用,但在高层建筑火灾中有很多利用电梯疏散的成功案例,有时电梯还在安全疏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已有多起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使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典型案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