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康社会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思考
2.1制度保障是体育社会化的根本保障
体育社会化发展,体制保障是根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和科技兴体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系统,不断提升体育综合实力,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其次要真正实现”管”与”办”的分离,理顺与社会体育组织、协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向以依靠法律、政策、经济、市场等多种综合性手段方向转变。在训练、竞赛体制方面,解决好专业队制与协会制、俱乐部制等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实现全新的管理体制。最后,要完善群众体育的社会机制。从我国当前的形势看,”群众体育”在我国从未形成成型的运行机制,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缺乏必需的资源。
2.2经济基础是体育社会化的根本动力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而人均GDP则是评定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参数。纵观甘肃经济发展状况,甘肃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指标,甘肃人均GDP的平均水平只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56.8%,也就是说甘肃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造成居民基本生活水平以外的消费水平的降低而使恩格尔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也就减少了对体育的投入,影响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和社会对公共性设施的投入将会增加,这也是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基础条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恩格尔系数会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会逐步上升。这是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社会体育社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3体育资源是体育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数据表明甘肃公共性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外,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公众性社会开放程度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快满足群众健身各和娱乐需求的体育设施建设。各县区的体育设施要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四个一”的要求。乡镇要建有体育活动中心和简易健身路径;城镇街道办事处要建有印平方米室内和200平方米室外体育活动场所。新建居民区、经济开发区必须按照《体育法》、《体育设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规定,规划人均0.3平方米的体育健身预留空地和建设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这些都是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的物质基础保证。
2.4体育产业化进程是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动力
体育社会化是体育产业化的基础,而体育产业化又是体育社会化的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如何发展体育产业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是小康社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体育观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反过来讲,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力的体育体育市场的发展。目前,甘肃省体育无形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应根据本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同竞技水平开发不同的体育市场体系。不失为推动甘肃省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有力措施。
2.5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指导员队伍是体育社会化的社会基础
培育和发展体育群众性组织和指导员队伍是促进体育社会化的关键一环。城市要以街道、居委会以及所在地单位为依托,成立基层社区体育协会或组织,作为开展社区体育的组织基础;农村以乡、镇为中心成立基层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依托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以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中具有体育专长的人员为骨干,培育发展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社区体育指导员组织、带领社区成员开展体育活动,对广大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