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83年至今,走过了24个春秋。在此期间,学校体育学经历了学科的初创、发展和成熟过程,一直到今天被弱化。说它被弱化,原因是在2003年6月19日之前,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或主干课,但在2003年6月1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中,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通知”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说明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而并不一定要开设学校体育学。另外,据调查,我国有一部分体育院系中现开设体育课程论或体育教学论来代替学校体育学。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关注。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人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之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一项空白。从此以后,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人,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1986年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大部分专家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议,会后,以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1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并于1993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据基本要求的精神,由国家直接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问世。19%年国家教委组织,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以课题组形式,对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起草拟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经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年9月年会上进行了审议和修订,修订后的方案经国家教委审定并于1997年2月正式颁布试行根据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按照“纲要”要求,一批新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专著问世,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6月19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教育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人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在“方案”中的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中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1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方案”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开始被弱化,这种被弱化的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学校体育学学科进行思考。
2有关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的出现,与学校体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包括: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学校体育本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