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作文教学;下水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写“下水文”的不重视以及写“下水文”的时机和形式问题,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自己的理论学习,参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写“下水文”的重要性:既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促进作文教学完成的好方法:同时还就“下水”的时机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以期为教师在写“下水文”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早在一九六一年,叶圣陶先生就倡导“教师下水”.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亲自“下水”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写“下水文”是自身体验不断丰富,增加写作过程的情感认识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成为师生在知识、行为、情感和生命体验层面上的对话。但有些教师由于一些原因,怯于写“下水文”,即便是写出了文章,或是缺乏真情实感,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有切实的指导:或是“下水”的面太窄,不能从各个角度都“下水”,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游泳”并掌握技巧;还有一些词藻、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必要“下水”.“下水”方知深浅。
首先,教师写“下水文”是一个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并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写“下水文”是对学生特殊的激励和引导。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找到写作的感觉,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也训练了自己,甚至可以从师生习作的对比中,在学生对老师范文的评价中,可以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写作能力。所谓“水涨船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学生一起写作,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其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独立作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写“下水文”是教师与学生主动亲近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为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会更主动与教师配合,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作文指导课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的文章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因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愿望,有了能够写好的信心,这样就能独立完成写作。
再次,通过写“下水文”,促进作文教学的完成。
教师写“下水文”,为学生提供了示范作用,让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能够有勇气“下水”,经历“游泳”过程,掌握游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勇于实践。同时,教师“下水”亲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写作状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层次指导知道,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喜欢写作,以促进作文教学的完成。
诚然,教师写“下水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要注意“下水”的时机和形式:
一、把握好“下水”的时机
(一)在学生作文前“下水”。
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前“下水”.实际上是提前摸摸“水情”。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写“下水文”是作文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活动之一。是特殊的作文备课。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教师能对此次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具体的了解。甚至还能发现原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的设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应付学生在习作中提出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以促进作文教学更好的完成。
(二)与学生同时“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