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对掌握语言知识所起的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2. 从习语方面着手
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习语的创造和使用离不开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地理环境等。它的比喻和联想是由其民族的背景和现实所决定的。不了解习语所依赖的民族环境是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有时甚至会导致极端错误的理解。例如:
1)Traveling is his cup of tea.
2)He has me this Waterloo.
3)Love me, love my dog.
4)I was absolutely green when I saw his splendid new car.
5)He's the manager's blue-eyed and has been promoted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two years.
对于以上习语的理解若只停留在字面上,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还会引起很深的误解。如例1)中的 "cup of tea" 和例2)中的 "Waterloo" 都是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cup of tea" 是因为在历史上,当茶叶由中国传入欧洲各国后,充分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用它泛指大家喜爱的东西;"Waterloo" 是比利时的一个村庄,是一代天骄拿破仑遭受惨败的地方,此词从此成为"战败,惨败不成功"的指代词。例3)"Love me, love my dog"涉及对欧美人对动物的文化理解,狗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忠实真诚的朋友,狗在英语中除了极少数因受其它语言的影响而含贬义外,绝大部分没有坏的意思,并且许多习语还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普通生活、行为,如 "a lucky dog"; "to work like a dog" 及 "tobetop dog"。而汉语对"狗"更多的是倾向于贬义使用,如:"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狼心狗肺"等等。因此,若按照汉语的习惯去理解的话,则与原语中所传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不可理喻,所以才会有"爱屋及乌"这种不同于我们对其字面意义理解的翻译。例4)中的"was green"和例5)中的"blue-eyed"反映了英美国家对颜色的理解是有别于我们的生活习俗的,两种文化对于各种颜色所附加的含义是有着极大差别的。在中国文化里,红色极具褒义,如"红色政权"、"开门红"、"满堂红"。不仅如此,红色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颜色,在传统佳节、婚庆、生日宴会上随处可见象征鸿福佳韵的红色礼服、红色用具;而在西方,红色却更多地带有贬义,象征着令人生气、办事拖拉、繁琐等意,如"red tape"即指手续繁琐。所以,汉语中的"大红人"、"红眼病"在英语里则是用blue和green这两种颜色来表达。
因此,习语比词汇更富于文化内涵,更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
3. 从社会习俗及社交礼节方面着手
如讲授Holiday时,可以不失时机的向学生讲清楚一些重大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的由来和意义,并结合几个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 Halloween等)举办一些晚会和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英语国家的民情风俗,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再如,西方人忌用"13"这个数字,认为"13"是个不幸的数字,视他为“不幸”的象征。如果你的外籍教师过生日,你买了十三只玫瑰送去是不会受欢迎的。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而英美人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 where, meal。 I 代表income; W 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国文化交际的前提。此外,在中国,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如提到像"Lady first"这样的文化内容时,不仅可以讲授在西方文化男士对待女性时都要表现出彬彬有礼的谦让,还可以讲授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女性认识到男女应该平等,女权主义者更是对Lady nfirst 的所发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以教育和导入是有必要的。通过文化得到如何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然只在课堂上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是不够的,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如:阅读英文报纸,听英语广播,观看英语原版电影,组织英语沙龙,编排英语短剧,组织英语角色表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高职英语教学举步维艰的今天,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增添学习乐趣,又可让学生在未来的交际应用中能发挥自如,进行得体和有效的思想表达,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于现代高职高专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使用外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同时也是高职高专生成为各企业人才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先从语言的本身着手,渐渐渗透,寻根逐源。既而在文化的背景下来学习语言,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Edward Sapir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柯丹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M] 科学出版社, 2004.
[3] 王晨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刘莉,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导入[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5] 潘红 英汉国俗词语例话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