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异化归化策略在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社交指示语是人们在社交中为适应不同社交场合而使用的各种称谓。从异化归化的角度,探讨汉英社交指示语的翻译问题,论述了异化与归化的差异,及其在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运用,重点强调,异化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不是势不两立,只能选其一,而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翻译社交指示语过程中译者和理论研究者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才能带来更好的翻译作品和理论研究。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社交指示语 
  
  语言可以反映社会和文化,语言结构是通过话语和语境来反映的,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语来反映的。而指示语“是语言与语境之间关系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Levinson,1983:54)其中,社交指示语则是指示语中的一项重要类型,体现在谈话所使用的种种言语之中,在话语中表达各自的言语行为,从而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差异。英语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自我,导致英语社会指示语不够典型;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长幼、亲疏之别,相比之下,汉语中存在大量典型的社会指示语。(曹军,2002:56)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两种社交指示语,这样的差异就会给翻译工作增加更大的难度。下面本文就探讨一下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翻译社交指示语。

  一、汉英社交指示语的差异

  社交指示语体现在谈话所使用的种种言语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风尚,当然社交指示语也会有所不同。西方社会的“人为本、不为用”的价值观,使得称谓在社交指示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讲人伦”的称谓系统形成较大的反差。比如:
  (1)汉语中自古在社会交际中就有“尊”,“令”,“贤”,“先”,“贵”,等,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而英语中称呼他人只有“you”这一种表达方式。只有称呼某些具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时,才会用到敬语,比如对总统会称Mr. President,对某些高级官员会称Your Honor等。
  (2)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强调集体的力量,在社交指示语上就体现在常用“愚”,“弊”,“晚生”,“不才”等来称呼自己,而英美人士崇尚自我,在社交指示语上体现在他们常常直呼其名,且常常仅用Mr.,Mrs.,Miss加姓来称呼对方,如:Mr. Green、Miss Black等。
  (3)汉语中经常会有直接用职业名称,官职头衔称呼他人的习惯,比如“老师”“经理”“县长”等,而英语中鲜少有这种表达。
  总之,中国乃礼仪之邦,一向讲究礼俗,所以汉语中的社交指示语纷繁复杂。而英、美等国强调自我,重视个人价值,所以英语中的社交指示语稀少、贫乏。

  二、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英美文化中归化始于17世纪的英国,并且从得南姆到德莱顿,到泰特勒,人人都倡导并实践了这种旨在尊重和满足目的语读者需要,而对源语文本进行归化处理的通顺的翻译策略。19世纪初,异化翻译在德国兴起。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译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演讲可以看作是异化翻译兴起的标志。但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术语。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从定义中可见,异化是通过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来使读者感受异国风味。这样异化就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而归化是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符合读者的风俗习惯。但也可能丢失了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不能只使用一种翻译策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