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论要素解构与策略探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按照协同理论,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要素应包括开放性、竞争、协同和自组织。师生互动“协同机制”的实践价值包括活跃集体氛围、提升合作意识,促进思维开发、益于能力提升,等等。建立“协同机制”可从营造有效的开放的教学环境、搭建非平衡的教学平台、唤醒个体的参与意识等方面入手。

  论文关键词:师生互动 协同机制 有效策略

  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历来受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然而“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师生互动类型、结构或影响因素等的静态分析,缺乏对师生互动的性质,特别是过程与机制等的动态研究 。而实际上了解和把握师生互动的性质、 过程与机制等更是师生互动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认识师生互动各主要内在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运用哈肯约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可以填补以往研究多从微观视角将其静态剖析、很少将其宏观动态鸟瞰的空白。哈肯强调,“协同学就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或协同的学说。这里的协同,有两种含义,狭义的协同意义是与竞争相对立的合作、协作、互助和同步等;广义的协同则是既包括合作,也包括竞争”。对协同学的有效运用,可以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系统的动力机制,通过竞争与合作可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即师生互动的互动机制,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一、师生互动“协同机制”的要素解构

  1.师生互动的“芽原基”——开放性
  协同机制作为一种开放性动力机制,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也是实现系统协同机制的基础。开放性使得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和系统与外部可以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从而为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养料,恰似植物的“芽原基”不断孕育嫩芽为未来的枝繁叶茂做准备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由此可知,该概念有三个重要词语即“师生”、“各种”和“相互”,这三者之间要达成“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必须以开放为前提,否则就会或是交流主体狭窄,或是互动内容浅显。交流主体狭窄源于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没有找到适合参与互动的契机,使得互动的全面参与受限及有效参与折翼,而全面参与和有效参与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证。互动内容浅显源于交流的多样性和深入性不够,学生无法实现共鸣和内化,导致对学习内容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马尔科夫曾说:“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动态分支体系,若无开放,将会是一潭死水。此外,“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也能够 促进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课堂内外的师生关系”[4]。而强调“开放性”的环境恰恰可以优化班级心理气氛,反向促进师生互动。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就要使系统具备开放性,包括师生互动在态度、思维、人际关系、方法和观念等都要具有开放性。
  2.师生互动的“阶梯”——竞争
  竞争,作为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协同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竞争是系统演化的最活跃的动力,这是因为,系统内部诸要素或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永存的”[4]。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效应,合理地利用竞争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现代课堂强调民主的师生互动环境就意味着互动内容会出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变”则成为解决一切互动问题的初始条件。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曾说过,“大地浮在水上”,柏拉图也说过,“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寓意万物没有静止,世间唯有变才是永恒的。“存在”是抽象的,而非望文生义的空间感静止的“具有”,而传统的“控制—服从”型这一一成不变的师生互动早已与其背道而驰。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系统动态演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发展”隐含着“变”,“变”使“发展”成为可能,而“变”蕴藏于“竞争”中,“竞争”可以优化“变”,促进“变”成为“发展”,而非“扯后退”。因此“竞争”为师生互动进步搭建了阶梯,“竞争”作为系统最活跃的因子不容忽略,互动要有效就要积极加入竞争行列,包括师生互动的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以及整个互动系统的竞争。
  3.师生互动的“质变”——协同
  哈肯认为,协同学中另一重要“概念——‘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联合作用的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4]。协同概念是协同学中的核心概念。系统在开放情境下,通过竞争,系统内部便会形成有潜在主导能力的几股不同趋向的势力,协同通过对其进行各自的协调和合作,最终联合发展成主导力量。因此,如果说“竞争”起到量变的作用,“协同”则起到质变的作用。有效的师生互动系统不但要具有协同的特点,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师生间子系统内部及彼此的协调和合作。因此,要及时诱导师生健康、高效和积极地互动。在现代课堂教学中,长盛不衰的教学组织方式即小组合作,便是教学中协同意识的主要体现。通过各小组子系统观点的协同与竞争,达成一致观点,来与教师互动。实践证明,协同是使师生互动有效的重要力量,既能提高效果,又能增强效用和效率,这恰是从经济学角度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大标准,其起到根本作用的就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运用了“协同”这一概念,开展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4.师生互动的“DNA”——自组织
  以往师生互动实践和研究理念是在客观条件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对无力的师生互动问责于教师,对有效的师生互动归功于教师,总之,师生互动“一直”都取决于教师,教师总是浑身解数用尽,还效果平平,原因在于教师忘记了师生互动具有双主动性的特征。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黔驴技穷,另一放却无动于衷,便是师生互动的大难题。这种依靠外力施加于师生互动最终受益者的方式,其长期效果无法考证。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促进或延缓事物发展的因素。可见,若更加有效、持久地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应着眼于互动受益主体自身。协同机制下的师生互动运行方式在于从起初教师一味地由他组织过渡到互动的自组织,而具有自组织特点的师生互动也符合心理学中人性具有从众心理的原理。例如,魏书生的教学就隐含着自组织方式。他在教学中很少出现互动冷场、形式化或无效性等情况,原因在于师生互动已具有自组织运行方式,自组织不仅成为该班级师生互动命脉,而且也成了该班级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最终要构建自组织运行方式,让自组织成为师生互动的“脱氧核糖核酸”,这不但可以联合主导互动,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如此,教师不但不必再为此头痛不已,而且学生还可以主动接受与营造互动氛围,收到双收双赢的效果。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