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论要素解构与策略探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二、师生互动“协同机制”的实践价值
以协同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条新道路,突破了以往一味通过他组织方式来提高互动的有效性的局限,提倡最终以自组织方式来构建师生互动,这无论在建立初期还是后期成型时都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1.活跃集体氛围,提升合作意识
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重视竞争与协同,它可以活跃集体氛围,提升学生合作意识。首先,有竞争才有发展,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同时,有竞争才有活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得益于此。实践证明,在任何系统中,利用好竞争都可以为该系统带来活力。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也可以激发出教师和同学的竞争意识。当出现这种高涨的竞争意识时,整个师生互动就会打破一湖平静,学生对互动内容认知与渴求情绪上升,教师可被班级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对互动学习内容的教授欲望也会大增,从而活跃了集体互动的氛围。此外,协同学定义中有合作的含义,因此该互动机制本身就隐含了合作的特点。再者,“竞争”与“合作”自古如影随行,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可以因竞争而合作,也可以因合作而竞争,合作可以扬长避短,竞争可以谋取发展的最大化,言竞争必定隐含合作。因此,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具备竞争特点的同时就拥有了合作的潜力。
2.促进思维开发,益于能力提升
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的四大要素——开放、竞争、协同与自组织,无不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众所周知,创造性、发散性思维都是公认的思维发展追求,开放性则是二者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才可以畅所欲言,只有有开放的头脑才可以有发散思维,只有有开放的观念才可以有所创新,反之,则限制思维发展,使头脑僵化,使互动形式化。因此,只有提高竞争与协同的意识才可以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当思维遇到自组织时,自组织会将思维开发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一切已经惯性行驶。思维从属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表现,思维的发展自然得益于能力的提升。因此,师生互动一旦形成自组织的协同动力机制,主体一旦参与教学互动,协同机制内部的几大主导力量就能通过竞争将系统内各要素协同起来,即使参与中有些不协调的因素,也无法扭转已成型的局面,反而可以带动其顺势发展。正如哈佛大学学子所言,哈佛大学的魅力在于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你,让你不得不努力学习。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把互动内容看成自己的心理需求,自然会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思维开发与能力提升自然水到渠成,因为一种源自内在渴求解决问题的力量远胜于外在条件的诱导。
3.增强教学灵活性,促进教学生成
现代课堂教学已不是完全以教案为蓝本和依教案而教,现代教学更强调教学生成。以协同动力机制进行的师生互动所具有的四大特点赋予了教学一系列宽松、民主、公平的互动环境,参与者可以各抒己见,对待互动内容有疑问或是建议可以自由表达,学生彼此主动探讨互动内容,积极吸收知识。在无数个头脑的碰撞中,有可能收获预想之外的知识,使得教学的灵活性增强,不至于压抑学生头脑中迸发的一些新奇观念。教学不但具有灵活性,而且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生成。此外,协同机制具有的协同合作的特点 ,可以在互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及学生与工具书的合作等来深化学习互动的内容。这样的互动,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也可以参与某个合作小组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欲望,促进教学生成。
4.激发学习热情,利于自主学习
在当今课改中,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欠佳,仍然需要教师按部就班地点滴教授,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低、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和自学能力不够等。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的最大优势在于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竞争与合作来实现自组织,而自组织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的机理在于每次都在一个竞争与合作高涨的学习环境下,将走势良好的几大互动力量联合起来,使它们一直都保持良好方向,并将之放大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对自我控制力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起影响和带动的作用,对于自学能力不够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等的合作来完成学习内容。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又可以减轻个人对学习内容解决不了的挫败感,逐渐培养其学习的自主能力。
三、促进师生互动“协同机制”形成的有效策略
实施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在于遵循协同理论的动力运行方式,通过教师的调动和组建进行合作和竞争,逐渐形成几股具有良好倾向的势力,将之联合起来主导整个互动过程,最终实现由他组织到自组织的互动方式。由此,笔者建议运用以下策略:
1.营造有效的和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性是协同机制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在互动中,一定要营造有效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应针对学生的需求和互动内容营造这样的环境。所谓“有效”的开放就意味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意开放的尺度。无针对性则无目的性,无目的性则失去有效性。尺度的把握在于一切利于互动内容学习的都可以营造,不利于学习的则要尽量避免。既要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排除过渡开放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和精神涣散,又要注意尽量避免扼杀学生的相关思维发散。“开放”的目的是打开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针对学生展现的多种观点和问题,在避免无关互动话题和保留学生思维欲望的同时,特别注意将学生的互动成果进行协调,汇合成有益于互动的趋势,这样可以为以后营造开放的互动教学环境提供基本的规范,为以后的师生互动自组织发展做好准备。
2.搭建“非平衡”的教学“平台”
人都具有好奇心,只因年龄、体验和成熟程度等不同表现出或内隐或外显等方式的不同。好奇心源于对闻所未闻和见所未见的事物的心理认知的渴求。认知渴求又是源于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与之冲突或不完整而产生的。基于此,在师生互动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搭建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心理认知渴求的平台。这种平台一定要刺激到学生对相关知识认知的神经,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促成与学生心理认知知识的不平衡,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互动内容的自觉性。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的“非平衡”教学内容一定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这种非平衡就不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瓶颈。另外,由于学生对同一个互动内容的各自认知的“非平衡”程度不同,对知识渴求的程度也不同,利用学生的这种自身认知的非平衡性并将其进行分类,组成小组,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当然师与生的互动也未尝不可。
3.唤醒个体的参与意识
学生作为互动的主体,必须具有个体参与意识,才会主动对待互动内容,加深互动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互动的有效性才会提高。个体参与意识的提升既可以增强竞争又可以促进合作。笔者认为,影响学生参与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同化和顺应特征。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有与互动内容相关的经验,无论对错,都可让学生有参与的立足点,不至于因对互动内容陌生而被动接受,成为互动的局外人。其次,学习兴趣。对互动内容的引入,教师可通过一些教学技巧的应用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体验,也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设悬念等。再次,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对互动时出现的突发状况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掌控力,避免分散学生互动学习的注意力。最后,互动内容的阶梯性。教师设计互动内容时,要注意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内容要有阶梯性,要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诊明情况,按需及时唤醒个体的参与意识,协调不同类别的学生,形成互动合力,并通过多次唤醒与重复激发来诱导学生的非意识参与,最后走向个体参与意识的自组织化。
4.发掘非正式群体的潜能
非正式群体作为班级以集体身份存在的一种隐形形式,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并且这种集体形式由于组成成分都是学生,所以,在学生中具有教师集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无论非正式群体因何种原因形成,可以肯定的是都具有很好的团结力,往往做事效力也较为明显。因此,在师生互动中,如何充分地、积极地利用好各种非正式群体,将成为协同机制师生互动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所存在的各类非正式群体,根据非正式群体形成特性,在相应互动内容中,可以将其独自组成为一组来进行互动,组内因团结合作力度也会加大,组外因彼此排斥竞争力度也会增强,教师对此应善加利用。此外,根据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教师也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加入某一群体。这样做既可以表现出师生间平等,也可以拉近彼此距离,还可以增强竞争意识,益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通过对非正式群体力量与教师的协同与竞争,在互动学习这点上达成共识,联合起来巩固师生互动主导方向,可以很好地促进协同机制的师生互动由他组织走向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