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三、关注非线性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两难”境地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动走向有序化、高级有序化的又一重要条件。可以说,所有自组织都源于非线性作用。线性关系是一种信息输入和输出成比例、成直线的确定关系;而非线性关系则相反,它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关系。“非线性有可能使系统内部发生具有自催化反应的超循环,由于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在整体上产生了非加和的突现性,亦即整体大于(或不等于)部分之和”。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被认为是成正比的函数关系,教师教多少,学生就理应学到多少。这导致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时,无可避免地只从学生或自身去寻找原因,然后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线性地在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忽视了师生两个生命体及其彼此关系的复杂性。事实上,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由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学生的认知图式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而各要素之间是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就改革而言,必须关注其过程中各要素间产生的非线性作用,这是改革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所在。
  从自组织的观点来看,改革参与者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从系统、动态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富有弹性的改革目标体系,以便对其进行修正、调整。在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对其的影响,协同各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改革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高度重视问题与原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换言之,“需要改革主体扩大视野,拓展问题域,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晰问题与原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正确处理好问题(整体)与其部分之间全新的关系”。三是密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非线性关系的两难问题,通过整合理念来协同处理,使其趋于协调一致。例如,“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平衡、协调课堂控制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两难关系,因为两者的失衡构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而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失衡、教与学的失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失衡、接受与探究的失衡、群体发展与个体差异发展的失衡等”。

  四、重视“巨涨落”可以让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涨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系统发生演变乃至产生新结构和新秩序的触发器。所谓涨落,它是偏离系统既定宏观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它既是破坏原有结构导致失稳的因素,也是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一般而言,在系统刚刚偏离平衡态的近平衡态区,涨落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然后这种偏离状态逐渐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内,由于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存在,某种微小的涨落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突变,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
  普里戈金特别强调结构、功能与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重要结论。对于改革而言,涨落现象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改革是一项全民性的系统工程,既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更关涉到每一个体的幸福、未来。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学校领导、社会各主管部门及各阶层人员等应携手合作,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大环境。既要“保证决策程序的公平、公正,形成合理规范的改革参与机制、运行机制和对话反馈机制”,又要鼓励改革参与者尝试采用标新立异的改革方法,勇于将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应用到改革实践中,对其“除旧布新”、“变差为优”。而“巨涨落”现象往往就是在这“大刀阔斧”改革中的霎那间出现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巨涨落”的同时,要时刻围绕改革的实质意义,真正坚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人本理念,既要保障其基本受教育权,又要保障其基本人权,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在采用新思想、新方法之前,要考虑课堂教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此外,对于那些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扰动,我们应抱有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只有这样,改革参与者才会对新方法有源源不断的追求,从而才会有更多的“涨落”现象出现在改革过程中,推动改革向着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