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论文化视野与本土行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行动

  在这一情景下,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操作过程。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国际理解课程,将其作为自己与它们达成理解的途径,而应该立足本土行动和多元化的教育实践,从文化自觉、话语方式和本土知识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借鉴和利用他者加强民族与文化认同,发掘文化教育传统和张扬民族个性;立足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开展具有全球视野的课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凸显自我的独特话语,贡献自己的优秀经验。
  1.确立文化自觉的意识
  我们所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觉的使命意识,这个文化自觉包括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和对自我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国际理解课程,我们要熟识他国的风俗、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以此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同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也应以自我文化的自觉为基础,没有这个作支撑,我们的研究必然会陷入西方学术霸权的陷阱中去。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和专业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克服殖民心态和被殖民心态。意大利一位研究跨文化现象的学者阿尔曼多?尼希(Almando Gnisci)教授在其《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一文中指出,“对于摆脱了西方殖民的国家来说,比较学科代表的是一种理解。研究和实现非殖民化的方式,关系到一种自我批评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改造,这是一种苦修(askesis)”。此处的苦修就是指我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摒弃殖民心态和被殖民心态,自觉彰显他文化和自我文化的过程。
  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彰显自我文化,必须认真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成分,使之在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当中体现出来。这样,在与外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时候,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自己能够理解自己,让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当然,我们认为这种言论有其片面的成分,但是它从另一角度也反映了我们在理解和输出自己文化上的不足,这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2.强化自我的话语方式
  从理论上说,国际理解教育是一套话语系统。话语一方的存在与身份认定,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双方都需要通过言说来表述和证明自我身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就是交流双方都必须理解和掌握话语方式。哈贝马斯认为,交流双方要达到相互理解即交往的有效性须具备以下四点:“1)事实的真实性;2)规范的正确性;3)表达的真诚性;4)语言的可理解性。”它显示出通过话语方式,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与必要。而我国所推行的国际理解教育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与话语方式的欠缺存在着密切关系。要想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立足,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就必须寻找能与他者对话的教育文化自我,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种自我跟象牙塔式的学术殿堂没有多大关系,它是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日常的教育实践之中的。“我们所有的教育学者都要努力挖掘和建构本土的教育概念和运作逻辑。为此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本土的社会生活,从萨伊德所说的埋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人民记忆’中找到教育学术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只有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培育出自我意识、自我理念和自我创生机制等在内的话语方式,我们才有足够的资本与他国开展教育对话。
  3.挖掘本土文化和教育资源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上,因为课程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环节。要从本土特征与内在发展的角度重建学校与本土社会的关系,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知识和信念的新型人才,促进本土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分析和检视,以人文、本土和个性化的视角扩充课程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一种知识多样性和认识论多样性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凸显我们自身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使我们的教材内容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些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大一统的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还应该呈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价值特色和人本特色的人文知识和本土知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