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教育目的的失衡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各种教育目的不存在绝对平衡的关系,却可以在此消彼长中逐渐达到一种较稳定的状态,教育活动便在这种钟摆式平衡下前行。在现实情境中,教育目的的失衡性表现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失衡、个人本位目的与社会本位目的的失衡、理性目的与功利性目的的失衡、教育者目的与受教育者目的的失衡几个方面。研究上面种种失衡,并找到其平衡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价值。
论文关键词:教育目的 失衡性 内在目的 外在目的
各种教育目的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关系,却可以在此消彼长中逐步达到一种较稳定的状态,教育活动便在这种钟摆式平衡下前行。但平衡状态仅是一种理想的模型,在现实情境中,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影响,各类教育目的不可避免有所偏向。当这种偏向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独大而危及另一种教育目的时,教育目的的失衡便出现了。分析教育目的失衡性必须将其置于具体情境中才有意义,同样,对于教育目的失衡性的调整,也要随时随情况而动。
一、教育目的界说
1.教育目的的界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91。在对教育目的的研究中,对于教育目的的界定是其逻辑起点。本文将教育目的界定为社会各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中的参与个体或团体对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各方面效果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在不同视野中的分化
教育目的的分化是由于学者们所处的环境和对教育本质看法、哲学观点、价值取向等差异而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如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完成健全的精神和健全身体”;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正当的习惯”;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进步与均衡的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使准备其完备的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而珀西?恩娜则认为,企图对教育设定一种普遍的、统一的目的的做法属于一种对教育目的的误解。即使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对于目的的诠释也会根据各人所处情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教育目的的分化虽然纷繁复杂,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却沉淀出了一些既被学者们认可又为之争论不休的各种教育目的。如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个人本位目的和社会本位目的,理性目的和功利性目的,教育者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目的,等等。这些教育目的两两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缺一不可但又不能合二为一,它们组成了现实中的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前进方向。
二、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失衡
1.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
教育中内在的目的自古有之。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知识本身。这种为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的目的正是教育中内在目的的最初形态。杜威也认为,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许多学者有不同见解,这些学者从学生幸福、社会利益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他们认为,对知识单纯的追求不应看做比个人幸福和社会利益更重要。外在目的可以帮助就业,增加工业产量,扩大生产力和提高生活水平。
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本不存在孰是孰非,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实现总体的教育目的,两者会不自觉地交织在一起,并自动寻求一种平衡状态。正如学生为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时,同样会涉及自己幸福、家庭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一样,两者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并可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状态,以此取得总体的最佳效果。
2.在“由谁决定”中的失衡
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失衡在“由谁决定”中可见一斑。一般来说,如果教育目的由教育本身来决定,它会更注重教育本身;如果教育目的由教育外部来决定,则不可避免地偏向外在目的。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社会整体更好地发展,教育往往会做迎合时宜地让步和调整,把绝大多数权利让渡给教育外部,此时教育目的由外部决定。但教育目的长时间由教育之外甚至是一些不懂教育的人或团体决定,则会导致教育目的偏向于外在而丢失自我,进而使教育整体走上弯路。因此,在特殊时期结束之后,必须让教育找回决定自己的权力,承担起自己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回归教育作为教育的本真目的,让教育在外部宏观的引导下,由自己来确定兼顾内在和外在的教育目的。总之,两者间的平衡,应以时代背景为基点,因时而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因时回平,随时变化,与时俱进,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合理发展模式。
三、个人本位目的与社会本位目的的失衡
1.个人本位目的和社会本位目的
个人本位目的和社会本位目的本质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不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个体角度出发,注重个性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则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是纯粹的某一目的则是非常片面的,它会“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
完整的教育目的应是融合了个人本位目的和社会目的有机统一体。虽然两者存在对立的地方,但两者却彼此依赖,缺一不可。它们像是跷跷板的两极,缺少了任意一极,整体的教育的目的便不再完整,也不再平衡。在现实中,随外力的作用,两极会随之发生偏离和调整,或是此高彼低或是此低彼高,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