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论文关键词:生活世界 课程文化 重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强调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统一,这就是从“生活世界”的视域来重新审视课程文化,以期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重建学校课程文化。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课程文化的重建只有在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一、课程文化回归生活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活世界”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生活世界是一个相对概念化的命题,自胡塞尔(E.Husserl)以来,许多哲学家都试图揭示“生活世界”的内涵,有“生活世界”(Lebenswlt)“日常生活世界”(alltaegliche Lebenswelt)或“周围世界”(Vmswelt)“日常共在的世界”“生活形式”(Leben Form)“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等。尽管哲学家关于“生活世界”的论述各不相同,但是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理念: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生活的日常生活中,把人从科学理性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人回归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
“生活世界”是哲学特别是现象学的专有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生活世界中蕴涵着一种新的动态生成性思维方式和人本化价值观念。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重新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的学校课程文化,以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动态性创生化发展,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因此,从“生活世界”视域来重建学校课程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生活世界”视域下重建学校课程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是课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课程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的文化活动不可能逃离“文化—人”这个圈子而成为世外桃源,而文化的价值取向又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结构功能等等。因此,课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化过程,人在创造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本身。课程应该在兼顾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提升课程对文化的创造功能,强调人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地位,关注每一个个体在课程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次,“生活世界”是催生课程文化的源泉。生活世界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发展的源泉,学校课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经过净化了的、简化了的、平衡了的生活世界中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是同生活世界有着必然的相关性的。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呈现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特征,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又是基于一种教育资源的立场来传承、创造、培育人的特殊文化形式,它必然具有培育人的特性;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源于生活世界,同时又超越生活世界,是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物、现象认识的净化、简化和超越。
此外,课程文化与生活世界的主体都是人,都是通过人在其中的活动而生成的客观世界,都凸显出一种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和人本化的价值观念,都体现出对人作为主体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指向。因此,课程文化与生活世界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源泉,是课程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
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课程文化重返生活世界,寻找在单纯的科学世界发展中失落的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主体性,确立一种全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人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价值、追求人之为人的“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与课程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课程文化是源于生活世界,又不同于生活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经过社会净化、简化,平衡的人类文明的精华。学校课程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受生活世界中各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并直接影响课程文化的选择、生成与发展。
1.回归生活世界:一种人本化价值观念
生活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生活世界所追求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生活世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活的”世界,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和人生价值。生活世界是非课题性、非抽象化、非理性化、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人是世界存在的主体,是这个世界得以生成、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在生活世界中的人是“动态生成的人”。人作为生成性的人,具有独特的动态发展变化性,同时又是具有历史存在性的、不断从历史发展变化中寻找人的本真意义的个体的人。因此,生活世界蕴涵着一种人本化的价值观,生活世界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以人为本的世界。
2.回归生活世界:一种动态生成性思维方式
生活世界中也蕴涵着一种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生活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动态生成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理性世界重视事物的固有本质,把一切事物都预设为一种静态状态,由孤立自存的、自我封闭的实体构成,追求事物共性、同一性和抽象化的忽视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思维方式。而生活世界中的思维方式恰恰与之相反,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注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生成性的发展,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动态生成性,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共存的主体间不断交互作用;同时又注重个体个性差异,注重研究与人相关的具体问题的发展变化过程。
因此,生活世界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人作为主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并能够从人自身或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更高层次上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和人的生命、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等的问题,这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3.回归生活世界:一种多元、多向度的课程观
生活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多向度的世界,这就意味着课程文化回归生活世界必然要向多元化、多向度的方向发展。课程文化与生活世界的主体都是人,课程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文化—人”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内容、设计、组织和评价等都是围绕生活世界展开的,并反映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事实。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元的,由各种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课程文化就必须反映生活世界的这种多样性和多元化, 追求一种多向度的课程文化。
因此,要实现多元化、多向度的课程文化观,就必须关注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把生活世界中的多元、多向度的观念引入到课程文化的发展中,促进课程文化向多元化、多向度发展。
下一篇:简析教育目的的失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