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毛泽东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孜孜不倦、勤勉好学,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当代大学生教育 启示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新中国,同时也给我们找回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尊严,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尤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
一、树立精忠报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
毛泽东从小生活在国运衰落的晚清时期,毛泽东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立志挽救民族的危亡。在他17岁时曾改诗一首以明抱负:“孩儿立志处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毛泽东曾于1917年给老师兼挚友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著文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也不断通过诗文抒发壮志。《沁园春·长沙》诗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发问,寄寓了一种少年许国、昂扬奋进的情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表现了诗人豪迈博大的胸襟,也让诗人理想远大、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跃然纸上。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毛泽东志存高远,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典范。广大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正当坚持理想信念,激扬志气,勇担重任,踊跃投身于改革大潮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二、培养孜孜不倦、终身学习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一生勤勉好学。在学生时代的好学精神就很出名。周世钊曾说青年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把他生活费的三分之一用于订阅报刊和购书上面,人们评价毛泽东“不轻浮放荡,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操行和知识从不感到满足”。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也不忘读书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9年毛泽东在《致中共中央》信中强调“我们望得书如饥似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
毛泽东主张“活到老、学到老”。他曾这样袒露自己的胸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会上号召全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他也曾说过:“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毛泽东从少年、青年到老年,直到逝世前的学习实践证明了他的诺言。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间“毛泽东先后借阅各种图书达2000多种,5000多册”。在他逝世前14天,还让身边工作人员找《容斋随笔》来读,在他的心脏将要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还示意工作人员读鲁迅的书给他听。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来源于学习。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技能、积累工作本领、塑造创新思维的黄金年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为青年学习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本领的舞台。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决非偶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精通马列、通晓经史、达古识今。具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三、继承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采取大屠杀的血腥政策,许多人思想混乱、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就在这革命处于低潮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仍坚定信念,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有力鼓舞了工农红军的士气,重建了共产党人的信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哀叹“依现在情形看,他(日本)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处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的”。面对一些人的“恐日”心理,毛泽东却大力宣扬:“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不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使中国得到完全的解放,这个奋战是绝不会停止的。”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毛泽东不畏险阻、乐观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