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进严出:论重构中国特色MPA教育新体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二、宽进严出: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新体系
MPA教育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教育,因而注重能力培养与满足社会需求是MPA教育的主要特色。通过开展MPA教育,能够为公共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素养、具有先进判断能力及处置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MPA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办学能力,突出专业特色。
1 教育理念: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
依据国家对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质量所提出的新要求,普及MPA专业知识的任务显得非常迫切。在美国,公务员中大约有10%~20%的人学过公共管理,MPA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为此,应该从现在的“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即放宽入学门槛,提高毕业标准。所谓放宽要求,是指在保证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把MPA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所谓严出,就是要确保毕业生的质量。有条件的学校都可以开设MPA课程,但若想取得学位,则必须严格地考出去,好比少林寺的“打出山门”一样,没有高超的水平,就无法获得学位。为此应采取比在职申请学位更严格的“出门”方式,以确保学位的含金量。
2 教育内容:从偏重理论传授向实施案例教学转变
MPA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能够与现实紧密结合,基于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课程,以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教育的做法,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教师可以请学员自己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编案例,并做出分析,供大家讨论。由于问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而更容易让学员产生同感,因而对理解管理理论的帮助可能会更大,有助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熟悉政府的各项工作流程,能对学员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教育评价:从统一规范向突出专业特色转变
2005年,国家对首批24所MPA试点院校进行了教学评估,对已开展了近4年的MPA教育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评价。总体而言,评价比较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但与美国NASPAA评估认证标准相比,缺少灵活性和多样化。MPA教育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专业性,二是管理的专业性,三是院校教育的专业性。
所谓学科的专业性,就是要突出MPA的专业特色。MPA不同于MBA,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硕士教育。对于MPA教育而言,其对总体培养目标有三个层面的要求: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所谓高层次,指的是生源层次高和培养要求高;所谓复合型,是指要求学员要掌握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而应用型,指的是应不断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要突出MPA教育的专业特色,必须把握好目标的三个层次要求。
所谓管理的专业性,就是要设置专门的MPA教育管理中心,成立管理办公室,处理MPA教育的相关事宜。目前,我国MPA教育管理模式分为委托给个别院系和成立专门的MPA中心两种方式。这两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从长远来看,设置专门的MPA教育中心,隶属于学校,更便于管理,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也更具优势。
MPA教育还要体现院校教育的专业性。应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一部两委”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下,扩大各个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创新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
4 教育管理: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提高教学质量转变
笔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师资队伍。MPA教育对师资力量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MPA教育课堂上,教授、博导出现的较多,但专家出现的较少。不可否认,这些教授、博导是某些领域的权威或专家,但MPA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更为严格,它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公共管理经验,熟悉政府或公共部门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此外,MPA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教学技能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MPA教育中,要注意引进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聘请资深管理者进行授课,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确保教学的质量。MPA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是十分有讲究的,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要与MPA教学目标相适应。MPA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四大方面:一是公共管理基础课程;二是行政伦理课程;三是方法论课程;四是专业方向课程。目前,我国MPA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一部两委”和试点院校应积极尝试设置科学合理的MPA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办学的现实条件,做到切实可行。
第三,加强MPA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应不断加强MPA教育中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如开设专门的MPA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同时,应对学院、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资料室建设,为MPA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论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