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对接
[论文摘 要]在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含义及意义的同时,分析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构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实施途径。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1 创新能力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1.1.1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人独有的能力,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本质力量,是由主体各种能力整合而成的,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1.2 创新能力基本特征
(1)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因此,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团队协作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跟智力因素有关,但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的协作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潜能的发挥。
(4)可持续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进行强化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过程中,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协作是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大部分学生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创新型实践活动,是依靠团队合作进行的,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多方面与团队成员、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协作互助来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中得到了全过程的创新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2.3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实践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1.2.4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有调查表明,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2 高职院校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环节的整体设计、实习实训基地、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教学理念偏离,课程设置的缺陷、评价体系单一以及缺乏双师型教师等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归纳,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整体教材建设体系与平台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以评促建、建设精品课程,高职教育界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各专业系列教材等;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的实践课程,试图突破本科课程模式,走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道路。诚然也有部分院校着手鼓励广大教师自编教材。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教材的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本质的区别。
2.2 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形式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2.2.1 实践教学课时数显得不足
目前,特别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30%以下。有的由于经费紧张,实践条件限制,不得不把实践性教学课时一减再减。即便如此,仅有的实践课时在具体实施中也难以得到保障。这种教学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根本达不到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2.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纯理论知识学得过多,实践部分不够。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就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实习录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此一来,相应的实践教学就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2.2.3 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多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这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观念、建校周期、资金渠道、教学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都存在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有的虽然建立了模拟实践室,但应用得少,仅仅是作为一项“教学评估”所需的任务来抓,模拟实践室只是一项摆设,根本就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至于校外实训基地,有的还是空白,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2.2.4 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单位都把接受学生实习视为负担,特别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即使找到相应的实习单位,但是大多数单位并不会让学生进入相应管理事务,怕泄露商业秘密。到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接触不到账册,到营销部门实习的学生看不到企业的客户名单,导致实习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学会计的同学毕业后不知道如何建账,企业应设置哪些会计岗位,有的连出纳业务都不能得心应手。
2.3 “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缺乏
高职院校缺少大批既有专业理念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实际企业公司工作经历。这样的师资难以承担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构建
3.1基本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系统的分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目标。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差异较大,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存在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差距,关键在于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地域、分步骤、分行业性质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