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地户外音乐节的联动效应(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二、户外音乐节的现存弊端
户外音乐节在中国毕竟尚处于起步阶段,从2000年的迷笛音乐学校校内免费的摇滚汇演到地方政府的一路放行不过短短十年,业内人士都惊叹户外音乐节在中国的火爆程度,与国外的老牌音乐节比起来,无论是融资渠道、赢利模式还是配套设施都不够成熟,乐队需要培养,乐迷需要成长。中国户外音乐节风起云涌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它至今还无法让乐迷满意。
(一)盲目建设,同质化严重
当最具号召力的音乐节品牌“迷笛”和“摩登天空”做大蛋糕后,地方上的旅游文化部门心动了,纷纷入市,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一批“山寨”音乐节,以音乐之名,行宣传景区和地产之实,做出品牌的凤毛麟角。虽然打出的旗号形形色色,但这些特色往往体现在音乐节的娱乐项目和周边环境上,乐队阵容多有雷同,乐迷容易审美疲劳。虽然乐队和音乐节是相互提携,相互成就的关系,但长远来看,乐队的曝光率过高反而会流失亲临现场的乐迷。况且当乐队忙于赶场,现场状态也会大打折扣。政府不必非得请最大牌的,乐队的曝光也该适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把音乐节做成政绩工程,在宣传中往往打出“中国最大”的旗号,音乐节的“大”以场地、投资还是以人数来衡量,标准并未统一,况且“最大”的音乐节并不能保证成功地举办。地方政府应结合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的自然、人文环境合理布局,有创新,培育亮点,精心筹备,精良制作,以音乐为重。首届西湖音乐节就从“小”处做文章,志在打造“最美的音乐节”,定位明确,主打民谣,契合了闲适的城市基调和表情。西湖天地景区寸土寸金,相比霸气的北方音乐节,西湖音乐节更精耕细作。它找到了恰当的媒介,让气味相投的人舒服地相遇,也改善了城市的文化环境。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欠缺
在地方节庆中,户外音乐节和体育赛事、电影节一样,是聚焦媒体目光的利器。若圆满成功,当地便一夜扬名,若操作混乱,外界的诟病也会成倍地放大,对音乐节的招商和持续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即使是样板工程张北草原音乐节的配套服务也不尽如人意,交通瘫痪,住宿条件恶劣,摊贩坐地起价,厕所有几个足球场那么远,与宣传不符。广东清远牛鱼嘴山水音乐节的主办方因为缺乏经验,缺少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导致了演出的中断、推迟,甚至由于酬劳谈不拢,部分乐队临场退出的状况,极大地伤害了乐迷的感情。音乐节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阵容,更在于细节的经营。2010年和2011年的两场西湖音乐节遭遇了大雨,草地变成了可憎的泥浆地,多数乐迷不得不中途狼狈离场,主办方是否应该考虑紧急预案,如配置防雨顶棚或者简易的避雨亭?在音乐节现场,乐迷的感知是全方位的,一个扎实耐心地经营音乐节项目的专业团队能从乐迷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给予自由、人性化的现场体验。
(三)乐迷散去,难保持人气
很多地方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看到了音乐节的联动效应,就将其视作一个推广旅游的项目。从演出审批到场地提供上都给予了便利,甚至争抢音乐节的举办权。很多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不关注音乐节本质,对音乐节的支持只是为了提升地方形象和知名度的短期行为。一些地方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了承办十年音乐节的合约上,比如在张北音乐节期间,政府未采取限价措施,于是出租车漫天要价,订好的房间也会翻倍上涨。但在其他三个季节,多少人肯来这贫瘠的荒漠?与其让旅游设施空置,不如有选择性地承办与音乐文化产业相关的活动。
全职独立乐手的收入不稳,日常的经济状况堪忧,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将他们驱赶到城市的边缘。他们一度聚居在树村、霍营、东北旺等房租低廉的村落,穷困潦倒地过着准共产主义的生活,却互动出空前灿烂的地下摇滚盛世,书写了以地名为标志的断代史。但这些地标伴随拆迁消失了,乐手往半径更长的地方扩散。张北可以考虑安置部分新鲜血液,凝聚新的摇滚村落文化,这样张北才初具造血的能力,有望把“摇滚下乡”办成“摇滚之乡”。
三、对内地户外音乐节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开发衍生品
早期的音乐节是摇滚铁托的内部聚会,愤青和理想主义者的节日。随着独立音乐渐入人心,音乐节的周边项目日益丰富,“好听、好看、好玩”的音乐庙会吸引了越来越多“非乐迷”。今天,很多音乐节的参与者不再是摇滚的死硬派,不苦大仇深,不愤世嫉俗,他们思想独立,忠实于内心,相信创意改变生活,用柔韧的方式坚持理想。享乐代替了摇滚音乐节的悲壮气场,露营、喝酒、打牌、聊天、跳舞、放风筝……黄燎原说:“摇滚节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暂时摆脱平常的生活,让思想可以自由奔放几天。”摩登天空旗下的音乐节一直探索商业与音乐的最佳契合点,除了供应时尚轻盈的独立音乐,还充分展示当下的创意产业生态,倡导智慧、休闲的生活态度,也令其后的音乐节主办方纷纷仿效创意市集。但很多地方音乐节上的产品展示和体验还是出于商业推广上的考量,主办方未将主要精力放到音乐节本身的品牌打造上。一个成熟的音乐节品牌除了要有长期的规划,鲜明的标志外,还应着力开发衍生品。与音乐节的内在精神结合的衍生品既能延长产业链,又能提高乐迷的忠诚度。
(二)细分市场,深挖小众需求
摇滚这个大类下囊括金属、朋克、独立流行、后摇、新浪潮等等,即使同为摇滚乐迷,喜好也大相径庭。户外摇滚音乐节为了吸引更多乐迷,往往风格云集,但也由于风格过于杂乱,而失掉挑剔的乐迷。日后的音乐节将突出地域特色,有更鲜明的主题和风格取向,金属、朋克和民谣音乐节只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小范围地举办过;近两年,国内最大的民谣厂牌十三月操作的“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扩大了旗下艺人的影响力,给业内走分众化道路树立了典范;老牌音乐节迷笛也在夏天的海滨城市推出主打电子乐的蓝色迷笛;今年春天,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在水乡周庄成功举办了“2011周庄摩登天空民谣诗歌节”,在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映衬下,将民谣音乐与诗歌文化完美融合。这种文化的混搭作为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势必成为一个新的潮流。
(三)优化政策,推进标准建设
音乐节主办方坦言,筹办户外音乐节的过程中,60%的精力投入到了层层审批中,若非报批手续繁琐,户外音乐节的数量会更多。目前,政府还未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给予音乐节通盘考虑和整体优化。虽然,户外音乐节最终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但仍然呼唤行业性法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序竞争、权责不清和管理混乱的局面。
四、结语
户外音乐节的强势崛起模糊了地下暗流和主流市场的界线。它代表自由、平等的青年亚文化,鼓励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参与。现场除了音乐、美景和啤酒,还有陌生人的热情、赤诚和友善,让疲惫的灵魂在音乐中,享受被抚慰的温情。与其说是欣赏音乐,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如说是去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新兴的文化消费模式不仅契合年轻人内心的诉求,更有利于塑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形象,盘活地方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假日经济,拉动文化消费,让旅游服务业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