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展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论文摘要:全国绝大多数的院校都在进行设计基础教育:素描课程,色彩课程,速写课程;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其中素描色彩速写都是绘画式的,即写实,按照事物的原貌原原本本的描摹对象,画的最像者为最好。建国以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在100年前的包豪斯时代,三大构成是创举,而现代他已经远远落后于这时代的发展。包豪斯时代所提倡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对机器时代的高要求,对于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单纯的去让技术个艺术接洽显然太干板太孤立;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时代发展;社会大环境
  
  一、引言

  多少年以来我们在谈及大学教育的时候总会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个观点是针对普遍的大学教育而言。对于我们的设计高等教育,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创造之品格。至美之追求。对设计基础教育亦通用之。
  要谈设计基础教育必须要谈设计,谈设计就不能脱离大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的特性。大学生刚刚结束了多年的挤压式教学,高考结束,就像脱缰的马儿,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正是这样。如果大学生把第一年的时间耽误在温习旧的功课上,那必然适得其反。再看看周围这个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我想引用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话来形容最为直观:“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二、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

  全国绝大多数的院校都在进行设计基础教育:素描课程,色彩课程,速写课程;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其中素描、色彩、速写都是绘画式的,即写实,按照事物的原貌原原本本的描摹对象,画的最像者为最好。建国以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在100年前的包豪斯时代,三大构成是创举,而现代他已经远远落后于这时代的发展。包豪斯时代所提倡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对机器时代的高要求,对于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单纯的去让技术个艺术接洽显然太干板太孤立;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写实绘画,其目的是为里最大限度的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而三大构成则是为了美化机器时代的产品。当今,我们不单单需要描摹物象,因为有照相技术。对物象的描摹仅仅是为了做造型的基础训练;对于构成的学习已经不在停留在既定形式上了。虽然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需要,但是当今的教育也不能完全和传统一刀两断。因为设计基础教学并没有摒弃传统基础训练中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的紧密联系,这样的训练对视觉形象的直觉体验以及观察力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眼手结合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重点。

  三、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既然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重点,就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变挤压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和对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多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有效的教学。由于设计类学生服务的对象就是设计企业,往往企业需要的才是他们最需要优先掌握的。要让着基础课程和企业的需要挂钩,变长期作业为短期的作业,加大速写的要求力度;把三大构成于实际案例充分结合,力争在案例中做练习。强调实际操作的环节,对于图纸到成品的过程加强指导,力争做到:出了学校门就能立刻进入公司门。
  改变二元化的思维,提倡多元化的思维。二元化的非对即错更像是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的产物,很难被这个时代接受;多元化的思维才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个孤立的归因,或许在对与错至今还有更多的内容。在评定一件作品或一个设计的时候,要全面的评判,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不能单纯的归因于好坏;更不能拿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及学生作品。多元的必然是包容的,应该更多的包容不同意见。不同的学生对于设计对于艺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无论稚嫩与否都应该予以支持,切实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参与到设计教育活动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