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展望(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四、对于设计基础学科的新认识
(一)“素描是基础中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主流的观点。传统的素描基础训练,包含了准度的训练,结构分析以及造型能力的训练;而抽象造型的研究与训练,从设计出发设计的构思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都十分不足。而后者正是设计素描要的基础。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更加注重观念与意识的探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素描就以抽象和具象为界。现代素描语言更加丰富,更多抽象视觉符号的引入以及材料上的拓展都丰富了素描的样式。现代设计素描基础训练更多的强调多元化的拓展,从内容形式手法以及材质等诸多方面的延展;还有对抽象对思维及情感的探寻。从这个意义上看,素描的确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化的观念。
学习构成不能死板,要把构成和具体的专业结合。作为设计基础课的三大构成被从国威引入中国,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大地几十年生根结果,培养了一批批的设计人才。每个设计专业学习构成课程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作业。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盲目的不分专业的教学显然不是有效的教学,其培养方针的针对性缺失必然造成学生不能适应专业的要求,不能把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较好的衔接。更不能把基础的学习应用的实践的领域。这显然和教学宗旨背道而驰。要改变这种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的调查市场需要。只有了解市场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也只有了解市场需要教师才能根据市场需要的知识搜集材料编写教案。其次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编写教案及征订教材。讲授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师教案应该是每年都不一样,每年教授都应该深入市场,也就是要深入设计市场,根据专业不同进入不同的设计公司实习,根据结果编写教案。做到教案内容丰富全面,并能及时修改,案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构成课程于具体情况结合,并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学院开设了基础课程,他的《设计与形态》和《色彩艺术》著作开拓了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叶,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引进三大构成教育体系,日本的艺术设计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把它变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充实整理,所以日本在三大构成教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大构成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开始被引入,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共用的艺术基础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引入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英爱进行自主的消化吸收,跟具体的学生结合,于现有学生的知识体系及理解能力结合。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学,把这些原汁原味的西方艺术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最好能把这些偏差最小化,但是使偏差最小化的方法就是阅读原作,抑或是引导学生阅读原作。教师应该更少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带进课堂,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给学生更多自主判断的空间。
五、小结
高校的设计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现实主义造型艺术教育正在逐渐覆盖美术、设计、建筑新媒体等多学科的综合型“大设计”基础教育的转化。现代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的完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大的人文环境的营造是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四个重要环节。同时还要不断的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现有的理解力,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并有针对性的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把具体的学科学习放在“大设计”的框架内,把对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放在大的社会环境内才是高校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