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量到定性: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二、从定量到定性: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鉴于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存在上述诸多目前难以或无法克服的缺陷,为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研究,从方法的角度而言,需要转换和丰富研究视角,即将网上定性研究方法作为互联网研究的主要方法。接下来,本文对网络调查从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的转向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转向的必要性,二是转向的可行性。
  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分析,基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作用和适用范围都极为有限。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定量视角下网络调查的作用,也不是要排斥这一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作为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两者之间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问题仅仅是哪种方法更适合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实质上,“社会调查研究,在方法层面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的优点本在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然后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然而,我们的分析表明,就目前状况下,即便是这一点,网上定量研究通常也很难得以保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另一种研究方法:网上定性研究。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对定性研究还存在某些误区,这种误区也同样反映在对互联网的研究上。为更好地推动国内互联网研究,有必要对网上定性研究重新进行考量。定性研究方法是指“由访问、观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组成,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定性研究方法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国外,早期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实证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曾长期受到冷落。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处于一个补课阶段。而经过之后几十年的发展,量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定性研究长期滞后于定量研究的现状使得人们今天仍对定性研究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之一是将思辨和定性研究等同起来。基于这种认识,导致人们误认为定性研究是一项很简单的事情,早已在社会科学中使用了。其实,思辨属于哲学范畴,定性研究虽也有其哲学根源,但两者并非一回事。误区之二是将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同起来。理论和定性研究方法虽都同为理解社会的工具,且好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恰当使用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理论的形成,但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的一种抽象、系统的认识,而定性研究方法则是一种手段、一种技术。遗憾的是,以往对定性研究认识误区也同样存在于互联网研究之中。因为面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崛起的网络社会,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网下的研究方式直接运用于网上。而这种误区的存在也在侧面提示了网上定性研究的必要,因为许多人曾经认为的“定性研究”并不是真正的定性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这种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应用。
   在论及了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转向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将分析网上定性研究的可能。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在互联网中,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又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一方面,互联网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将原本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单个电脑及电脑背后的人链接了起来。互联网的这种架构方式,使得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超时空性。无论你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也无论是否约好同一时间交流,只要通过互联网,彼此之间都可以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进行交流。(2)可匿名性。在互联网中,你可以显露出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也可以用一串串的虚假符号作为替身。隐藏在这些面具背后,脱离了现实身份的制约,人们反而能更加随心所欲,畅所欲言。(3)可记录性。以往的交流信息均可被自动存储下来,并作为日后继续交流和研究的参考。除这三点之外,互联网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如去等级性等。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上述特征,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可采用的方法有: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网络访谈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实现。由于互联网的超时空性,网络访谈还具有低成本的特征;网络匿名的存在,使得某些现实社会中不愿参与的被试改变主意,愿意在网络中接受访谈。有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OICQ和聊天室等工具,利用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同性恋者进行了研究。观察分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在参与观察中,研究者扮演参与者和研究者双重角色。在互联网中,身体是非在场的,人们只是以符号作为自己的替身,使得研究者得以和被观察者保持适当的心理和空间距离。例如,在聊天室、网络游戏、QQ群聊天中都可以实现参与观察。对于非参与观察而言,研究者是置身于被观察者之外的,他们在网络中不发言,只需注意看、听等。这在网络中就是常说的“潜水者”。而这样的旁观在很多时候不太容易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也就不会轻易地因为观察者的加入而导致“现场”的破坏。基于此,从事网上定性研究是可行的。

  三、网上定性研究方法的再分析:以案例研究为例

  前面的论述表明,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接下来,我们将以“适合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的“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为例,进一步分析网上定性研究的优点、面临的考验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实施的步骤等,其目的旨在对网上定性研究方法作更深入的阐释。
  将案例研究运用于互联网研究,具有两个显著优点:(1)资料收集方便。互联网的可记录性使得研究者能便捷地收集到与以往发生的案例相关的资料;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使得这种资料的收集方式成本低、效率高;互联网的可匿名性还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顾虑,更能敞开心扉接受访谈。在互联网中收集相关案例,可以采用参与观察、访谈、帖子分析等方法。(2)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网络行为的深层动因。善于发掘事物的深层次特征,本就是定性研究的特长,这对案例研究而言也不例外。以网络侵犯行为为例,网络和侵犯行为这两点决定了这一研究不适合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但是,面对互联网中发生的各种侵犯行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们的生成原因呢?笔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收集互联网中发生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网络侵犯行为,且这些侵犯行为的发生与互联网的结构、网民的社会心理、引爆侵犯行为的事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分析网络侵犯行为生成机制的解释框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网络侵犯行为的生成动因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将案例研究运用于互联网研究,也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考验:(1)如何将基于个案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去。由于案例的选择并非采用随机抽样,且案例研究的逻辑是归纳而非演绎,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个案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要弥补这一缺陷,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采用多案例相互验证和比较。“单个案例通常能说明某方面的问题,但用来搭建知识结构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有说服力,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二是强调案例研究的深度,“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而不是简单停留在描述层次。(2)如何评估研究的效度。互联网可匿名性的存在,既有利于人们敞开心扉,也为人们增添了一个用于伪装的面具。通过互联网特别是访谈所收集的案例资料,如何辨别它们是真实有效的呢?要对案例的效度进行检验,通常的做法是:常识判断、案例叙述的内在逻辑判断、查找其他资料进行佐证。(3)如何克服研究者的个人偏见。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案例研究都与研究者的个人素养紧密相关。研究者如何能做到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时,是基于研究问题本身而不掺杂过多个人的情感甚至偏见呢?
   互联网中的案例研究并非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1)建立理论假设。对于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罗伯特·K·殷明确指出:“正确运用理论有助于划定案例研究的边界,得出最有效的设计,而且对以后归纳结论也是必要的。”(2)收集案例资料。可以采用观察、访谈、帖子分析等方法。(3)对案例进行分析。(4)形成报告。

  四、结 语

  没有互联网的诞生和日渐普及,也就没有“网络调查”这一行为。因而,对网络调查的分析不应也不能脱离对现有互联网属性的讨论。
  当前国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具有先天的局限。同时,也使得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转向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并不是要将定量研究从网络调查中排除。这种转向旨在表明,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理应在所有网络调查中占据主导地位。案例研究则是这一背景下值得推荐的一种适用于互联网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
  同时也应注意,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但互联网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讨论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如果将来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足够高甚至是全民参与,网络的属性发生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如实名上网),人们乐于参与网络互动,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网络调查产生重要影响,届时我们还需对网络调查的使用状况再作评判。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