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1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对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进行简要介绍,阐释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包括: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因此,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
  一、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有三: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二是“人力资本”理论;三是素质教育思想。与此相应,这一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坚持人才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力求培养的学生能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2)坚持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力求“通才”和“专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整体优化大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系;(4)坚持培养学生“四自”能力,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
  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创新”,要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范世纯认为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创造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强调实践训练。知识、能力、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三要素经过优化组合,集中体现为创造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学生通过专业教学活动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获取、积累和整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思维力和创造力经过整合,造就出创造性人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素质的培养要着重造就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的简化形式,而非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计划或方法。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1.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
  正如尹吴所言,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是学校党团组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他们既是学生中的骨干又是学生中的一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的管理者,其工作的积极性、配合性、先锋性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成效。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和带领广大同学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2.学生干部的成才优势
  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所接触的人和事较多,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在组织、协调、交际、为人处事、办事能力等方面比普通同学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实践中也得到验证。笔者曾对台州广播电视大学部分学生干部进行过调查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在毕业时,绝大多数普通同学与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有明显差异;毕业五年后的自身发展状况也不同。在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校庆(2009年)时曾对校友状况进行过调查,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校友中绝大多数在校期间都担任过学生干部。因此说,学生干部的成才率相对较高。
  3.打破学生干部“终身制”
  实行学生干部的轮换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阵地化,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干部。这样,更易于保持集体的生机,防止和避免学生干部因长期在岗而产生惰性和特权心理。而且,它给了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干部能力,使整个学生集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干部的轮换制度可以采取竞选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
  (二)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何谓“集体”?集体这个词来自拉丁文Colligo,是“联合”的意思。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我们不可随便拿一群个别的人作为集体。集体是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它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就因为他那里有机构、有权能、有责任,有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学生班级集体具有下述的特征:
  (1)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具有一定的共同活动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和心理相容。
  黄海燕指出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油然升腾起一种在集体之中的温暖感和为集体尽力的内驱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既乐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又容易在共同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他们相互诱发,增强着自我教育的力量。在教育每个学生的过程中,集体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不断激发学生努力上进。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而集体活动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初级工程技术协会”是美国一个重要的科学竞赛主办机构,它着重检验团队技能而不是个人技能。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题为《忘掉爱因斯坦依靠集体力量》的文章提到由爱因斯坦提倡的“美国西屋人才选拔赛”曾作为美国历史最久、名气最大的青少年科学竞赛,也是规定“一个人的名义参赛”,目前在美国已引起争议。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为了赢得最佳科学项目而彼此展开竞争的观念与我们应当采取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不再鼓励学生参加像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这样的竞赛,反映出美国学校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强调集体意识的活动和注重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团中央提出了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旨在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独立地参与社会,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培养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身素质、扮演社会角色的基本功能。
  1.目前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状况
  大学生社团组织基本上有以下四种类型:政治活动类;专业学术类;文学艺能类;业余爱好类。目前大学生社团的组建同几十年一贯制的社团组建模式没有多大区别,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与要求的社团尚不多见。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仍摆脱不了表现性、娱乐性、消费性等倾向。
  2.调整大学生社团的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提出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要求,高校要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将单纯的艺能类社团和业余爱好类社团并为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类社团。走出校园,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扩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社会活动对锻炼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一项活动取得成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认识能力、意志品质、解决问题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锻炼提高,这是参加社会活动最根本的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