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民培育路径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3

  论文摘要:大力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应该通过城乡统筹互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示范者队伍、加强农民自身教育等多种路径来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群体力量和数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动力。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民;城乡统筹;创业教育;农民教育;自我教育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而社会主义新农民则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大力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必须要努力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有效路径,加快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建设。
  
  一、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意义
  
  1.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
  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归宿都是为了农民,都要依靠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力量和核心力量
  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主的推进、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都离不开大量新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加快培养大批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3.加快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近年来,由于企业产业升级、第一代农民工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国际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民就业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沿海一些企业出现用工难问题。加快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二、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内涵和构成范围
  
  1.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内涵和素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和素质要求。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能够接受新事物、具有现代民主、法治意识,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文明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大部分文盲、半文盲分布在农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的数量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生活、思想观念陈旧,封建迷信十分严重,缺乏法治观念。农民的文化文明素质低下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文明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程。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能够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获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的能力,比如,农副业、畜牧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化肥、园林、果木、饲养、市场经营等技术和信息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意识、市场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我国农村普遍交通落后、环境闭塞,农民文化程度偏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民参与市场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