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突出师范特色 析培养合格师资(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3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导致两手抓,两手都不够硬;再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追求“考研率”,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注重教师专业化,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注重文理渗透,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大学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进行校内模拟实习,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心理适应性,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上一篇: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