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设计 真实性交际任务 教学型交际任务
论文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以意义为中心,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的类型分真实性和教学型交际任务。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本文以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为例,从任务的界定、类型及教学模式的设计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以达到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如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模式把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
1.“任务”的界定
“任务”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任务”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Skehan以及J.Richard等人则从语言学习认知法和交际法的角度把任务看作是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外语教学活动或反应,特指通过目的语或非语言信息输入之后所从事的活动或行为。它以交流为目的,并通过语言的交际来掌握语言。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尽管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任务为本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实践,它是一种“做中学”(learn by doing things)的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时,其任务并非是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能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即:在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通过任务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任务型教学把语言能力目标与工作能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2.“任务”的类型
D.Nunan在《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中把任务分成两种类型:真实性(real-world)交际任务和教学型(pedagogic)交际任务。真实性交际任务指学生能在外部世界碰到的任务,或在日常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活动,如Leave a message on somebody’s answer machine,Draw a map while listening to the telephone,Write a report aft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tudents’ favorite pastime。真实生活任务型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教学型交际任务指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即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虽然学习者在外部世界不大可能碰到这些活动,但任务的实施能促进语言学习,如拿着某城市的地图用英语向你的同学解释如何从你的学校步行到某一广场等。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等。
3.“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strong and weak forms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强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将任务看作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the unit of language teaching),它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都转化成一系列的任务,似乎二语习得如同母语习得一样是同一种交际过程的结果。Jane Willis指出,任务型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这就要求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真实地使用语言。根据Jane Willis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常规中所使用的那种3Ps(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被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s模式中,tasks通常被认为是体现在最后一个P (Production)中的延伸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语法结构、语法功能或词汇。然而在Willis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们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活动引到任务型学习中所使用的语言上来,并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表现做一些适当的纠正和调整。Skehan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至上,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能成功地完成。
弱式任务型则强调任务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先讲授语言知识,再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用语言练习做事,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再归纳和总结语言知识。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与一般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非常接近,也与传统3Ps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只是在最后产出阶段是建立在任务基础上面,而非那种控制式和呆板式的语言输出。目前,我国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多属Skehan所指的“弱式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4.“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结构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它由如下几个环节构成:
(1)“课堂导入”环节: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导入。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我们应该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2)“参与任务”环节:任务呈现。这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task-driven)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自始至终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这样有利于强化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
(3)“学习新知”环节: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三环节“学习新知”环节。“学习新知”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语言知识教学,学习的内容可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但任务型教学强调知识教学与任务相关,即知识本身应该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且是学生在此前所缺乏的。
(4)“巩固新知”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时,可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5)“操练运用”环节:这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即任务完成环节。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形成“活学活用”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