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3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因素。陈坚指出,早在70年代初,教学心理学就十分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赫金森和沃尔特又提出“学生愿意学(出发点)--运用认识能力获取知识--学习取得进步--学生的能力与信心得到发展--发展了的能力与信心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和令人满意的经历--学生愿意学(回到出发点)这样一个循环模式”。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把足够的信息量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当中,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交际,使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口语的兴趣。就学生感兴趣或日常生活所涉及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由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分析材料、组织讨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将大家熟悉的中文歌或唐诗改编成英文,进行诗歌朗诵或歌咏比赛。以学生为主筹办大型英文活动。如结合圣诞节可举行圣诞晚会,在活动过程中“输入”相关信息;也可举行戏剧排演,由学生自己找剧本、编剧本、准备道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堂课留出一定时间由学生上台担任小老师,可讲笑话、可进行游戏、可介绍流行的英语词汇、也可播放英文原版磁带或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片段,这样听说结合,既强调了“输入”又强调了“输出”。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师生关系融洽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对英语水平差、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多肯定、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认真落实,或对计划进行调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愿意与教师沟通,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人人都想讲英语、敢讲英语、讲好英语。
3、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
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克拉欣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五种假设,其中一种就是“情感过滤”。“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消除心理障碍、敢不敢开口是口语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所以,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口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学生开口,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不吝表扬,对表达有错的学生却要注意纠正的方式。教师也可在课后与学生结成朋友,讨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可以形成共同语言,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既敢于说、也勇于说,教学效果显著。
4、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又要重视文化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单词量和锻炼了开口的勇气和信心并不等同于交流的成功。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交流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两种文化间的对比和联系的讨论,及时补充必要的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外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让学生多学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可能,可邀请外籍教师举办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 也可编写介绍西方文化的读物,扩大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从而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训练良好的思维方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进而提高口语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以“教”为出发点准备教学活动, 而必须具有“对象意识”,以学生的“学”与“用”为出发点,全面运筹整个教学活动。课前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精心设计。课上要循循善诱,通过巧妙、适时的组织、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要善于稳中求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保持活动的新意与活力,保障学生, 高昂的参与热情。课后还需因势利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保证口语练习的持续性,以实现学生口语技能长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芳. 外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焦虑及其对策[A].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争鸣. 大学英语口语应试教程.北京[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
[3]魏永红.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熊学亮. 外语专家如是说[J]. 英语学习,20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