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9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主要途径是寓教于言,寓教于形,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理。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思想教育
  
  审美教育,能够利用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美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美的特点。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体验英雄人物的心灵美,瑰丽景象的自然美,精彩语言的艺术美……进而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和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要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审美把思想教育渗透在审美教育之中。

  首先是寓教于言。文学即语言艺术。它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和表现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从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感受的。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言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寓教于言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以准确、精炼的语言,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神情和“不,没……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这既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出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这样从语言入手,就会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染。朱自清的《春》开头写道: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语言平仄格式的变化,音调的铿锵,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的运用,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喜悦,表现得何等真切,教师抓住这富有强烈节奏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生机勃勃景象的热爱,并进而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其受到美的教育。

  其次是寓教于形。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界。文学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对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在思想教育中尤为重要。例如,《风景谈》一文的开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沙漠驼铃”的突出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茫茫一片”,“整个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驼铃的“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红旗”与那“茫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只要抓住这些词语让学习进行赏析,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就能使学生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印象,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美和博大胸襟,以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也会陶冶学生对祖国山河壮美的崇敬,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的崇高精神境界的敬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习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他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扫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