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社会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教师的“示范”,采用“填鸭式”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采用微格教学,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在学生自评或互评之后,教师再予以指导。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近几年来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模式被高校广泛接受,有的高校已经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模式.这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类似。大学生经过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体育的形势要求,可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2.4竞技体育投入的社会化
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是高校办竞技体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科技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运动训练、比赛、决策、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员水平、经济势力等.目前尚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要发展高水平竞技.唯有走社会化的道路.寻求企业、社会及社团的经济支持。
2.5竞技体育管理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本身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运动员、教练员、场地器材、竞赛规则、训练控制、教学科研、医疗保健、营养和恢复、心理训练、管理等等。就我国高校的现状而言,大多缺乏管理高水平竞技运动队的经验.缺少熟练的管理人才.难以协调竞技体育各方面的关系.应引入社会化管理,实行专家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以利提高竞技水平。
3 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素质.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同以往相比,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受教育主体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体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3.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增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
3.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据《境外学校体育传真》介绍,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选修形式和单项俱乐部为主,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该方法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要有利于向社会化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高校的体育社会化进程,避免不面向社会封闭发展或盲目社会化而成为市场的奴隶。要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宗旨,加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推行俱乐部制,把高校体育放在终身教育和社会体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财、物的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推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作用.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