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有助于学术的自由、繁荣和创新,能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成果和精神文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地方高校教育文化失调的问题与成因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地市一级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开放大学转型之际,重提文化建设问题是很必要的,尤其是总结既往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有助于顺利转型,开创新的办学局面。
一、教育文化失调的问题
文化,在古代典籍的语境下,即"文德","文治与教化"的含义,与武力、武功、武威等意思相对。现代语境下,"文化"的词义扩大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育文化也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的物质环境、教学设备、设施、媒介环境等硬件条件;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即非实体文化,与教育的理念与宗旨、教育的方针、教育制度、校风、班风、师德、教育心理等相关。精神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依存于物质存在,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文化失调就产生了。教育文化的失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因为教育大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存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绝对平衡的教育。
广播电视大学所从事的教育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上也不例外地存在文化失调的问题。这种文化失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带有电大文化特色。
1.工具理性的文化与价值理性文化的不协调
工具理性的文化与价值理性的文化代表着两种教育哲学思想,二者的价值指向存在一定差异。工具理性是崇尚工具、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以人的"人工之物"为中心的理性,价值理性是以主体人为中心的理性。两种理性中,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价值理性的实现又以工具理性为前提。二者统一的教育文化更能造就合目的、合规律的教育实践。广播电视大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致力于最广泛人群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一理念和宗旨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统一和融合,理念上具有先进性,但是在办学的实践中,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天然地倾向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文化建设存在缺失或不足,进而造成了文化的失调。
电大是成人高校,是从最初的"补习"学校发展而来的,生源多是职后的成人。从教育对象看,已经具有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目的更多是基于世俗的晋级、加薪等考虑,是为学历而学历。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关注的是"拿到学历""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知识层次""改善生存境况、追求成功的人生";而更少地关注"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水平""深刻的理解社会和把握人生""为了构建理想"等。
从教师的问卷调查看,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普遍感到"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是"没信心",教师对学历进修的目的多是"评聘高一级职称"等。这说明,在电大文化中,工具理性倾向的文化带有主导性。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还有诸多工具理性文化与价值理性文化的不协调现象,如:重考试,轻学习过程;重招生数量,轻教育质量;重理工科专业,轻人文专业;重学历,轻学力等。
2.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的信息素养的发展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可以简单理解为技术、信息与人的文化矛盾。麦克卢汉认为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电子媒介的规训,人变成了"无形无象"之人,不但人的私密身份丧失,而且人寻求身份的认同也变得困难,这是技术、信息与人的一个发展中的困境。在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使得秉承传统教育价值和理念的教师的身份"边缘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准分离状态造成了教师成为一门课程的另一个代号,学生成为一个学号,学生对教师个人的熟悉程度可能不及班主任老师。教学文化抽象为网上学习、社交软件互动、移动端的信息推送等,教学管理文化抽象为注册、缴费、形成性考核作业、终结考核、符合毕业条件与否、申请学位与否等。人与人的交往价值被技术不同程度地置换了。技术解放了人,但是人却不能很好地驾驭技术,人和技术的相处还是不够协调和愉快。技术使得信息无所不在,人却无所适从。解决之道不是技术的倒退,回到黑板、粉笔和课堂,而是人努力提高信息素养,以一种观念上的革新和技能、意识上的提高应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情况。
信息素养具有技术和人文双重含义,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指心理状态。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通过信息素养调查问卷统计:"70后"教师在信息知识方面表现优秀,"50后""60后"教师表现一般。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显示:信息知识方面表现水平不一。优秀的和不及格的都占一定比例,说明学生的信息知识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承德电大教学平台的后台统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平台进行网上教学,但存在平台注册时间过晚,停留时间过短,所负责课程自建内容偏少等问题。学生的平台注册人数明显少于入学注册人数,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未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2010年之前的学生。课程论坛和公共论坛教师活跃度高于学生,但存在被动发帖的情况。
以上调查反映出作为地市级的开放大学,师生的信息知识、意识和技能情况不容乐观。最为关键的是对待信息的"心理状态",较为被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3.系统文化与特色文化发展的不协调
电大"大一统"的系统文化好的一面是组织架构横纵交叉,保证了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的凝聚力。不好的一面就是这种系统文化容易变成单一的文化形式,容易滋生行政化文化,遮蔽教学文化,尤其是对于电大系统900多所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等办学实体而言,需要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应对种种复杂的办学情况,如既有来自自学考试、民办高等教育、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普通高校的成人函授教育的竞争,也有来自地方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甚至中专、技校的竞争。如何在高等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背景下发展电大教育,系统的同一文化是不够的,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
肯德基和麦当劳作为快餐连锁的行业巨无霸,从系统文化、系统管理的角度看无疑是成功的,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也是功不可没的。电大的系统文化与之类似,正面价值值得肯定,但是电大更应该做教育界的阿里巴巴和京东,不但系统文化能够发挥平台的海纳百川的网聚效应,更是一个个教育品牌、教育旗舰融汇的平台,既有平台统一的文化,又有相对独立的特色文化。
从文化的学术研究的理论共识看,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都存在一个基本的构建形态---"多元一体",电大文化也不例外,也应该在"一体"文化基础上,构建多元的亚文化形态,培育特色文化,创新文化,包容异质的优秀文化,创建一种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承德电大的系统文化建设从2000年左右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不断加强,通过两轮的迎接评估,迎接检查,学校下大力量搞建设,按照评估要求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自查、自建。教学的软硬件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招生11 000人,毕业近8 000人。开放教育招生多年来一直比较平稳,2014年全年招生1 142人。
2014年以来,整个电大系统招生下滑,承德电大招生下滑幅度较小,为5.44%,好于中央电大的15.6%,河北电大的13.06%.
承德电大的特色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由于承德电大是由电大、教育学院、电视中专(后更名为承德信息工程技术学校)三所学校合一,在办学上涵盖面广,主要办学形式除系统办学外,还承担多所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电大教学点的教学和管理,普通中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对口招生、企业干部培训、教育干部培训、社区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其中,网络教育的电大教学点工作近年成绩显着,单招和对口以及中专教育作为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等虚拟办学形式以外的实体教学探索和改革,面临着招生规模小,师资配置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欠缺等困难,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和特色文化还处于起步和探索之中。
二、文化失调的内因分析
造成文化失调的内因主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不同程度的缺失。"持之以恒的文化建设,将使开放大学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将使开放大学的发展更稳健。"[2]
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文化中参与者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现状的认可,对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的优点和缺点都有一个清醒的辩证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缺点的认识并不影响对这种文化基本面的肯定。如果用哲学范畴来概括的话,文化自信属于"知"的范畴,"知"不是熟知,而应该是 "真知""特知""新知".而文化自觉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如果说文化自信更关乎心理和认识层面的话,文化自觉则更侧重"怎么做"的行动文化,属于"行"的范畴。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关系如同"知"与"行"的关系,也会存在谁先谁后、谁难谁易的争论,对于一种和谐健康的教育文化而言,二者具有正相关性,能够相互促进,也可以互相施加消极影响,使得文化失调的问题更为严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缺失会带来一些心理和现实层面的问题,如文化自卑感、对学历的不自信、教师的职业声望的降低、知识的无力感等。
通过电大文化的问卷调查发现: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也有文化自觉;既无文化自信,也无文化自觉,四种回答都有。这种情况反映出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问题上的问题还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