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文本来看,发展高职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解决就业问题,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职教育经济功能合理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学生人数已接近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一半。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向职业教育类转型,现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加盟,高职教育的队伍将更加庞大。但是,对于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认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从合理性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经济功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从我国的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文本来看,发展高职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解决就业问题。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没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2005年颂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些文件的叙述,清晰地表明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合理性分析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至少包含了这样3个假设。假设1:高技能人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假设2:高职教育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假设3: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需求是合理的。只有这三个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关于高职教育经济功能的预设方能成立。
假设1:高技能人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仅仅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发展。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国家对于研究和发展的资金投入,国家的就业方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等,甚至与一个国家的国民价值观有很大关系。马克斯韦伯就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发展,禁欲、节俭、勤奋等新教伦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亨廷顿指出,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结构和人均国民总产值大体相似,30年后,韩国成为工业巨人,而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其中的原因是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人的价值观则有所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是否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高技能均衡制度,表现为:企业用高工资雇佣拥有高技能的员工,员工凭借较高的技能获取工资,消费者(主要是员工)享受个人能够承受的高消费的个性化服务;与之相反的是低技能均衡制度:即员工技能偏低,工资偏低,消费质量不高,层次较低,比如像德国、法国和日本属于高技能均衡国家,英国属于低技能均衡国家,美国处在两者之间。
只有在高技能均衡的模式下,才会发生高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良性循环。在低技能均衡的模式下,技能往往会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根据低技能均衡模式中员工技能水平偏低、工资偏低,消费质量不高的特点,我国也属于低技能均衡制度的国家。尽管我们现在也涌现了许多高技术产业部门,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爆炸式的增长只是一种‘统计假象’———他们不过是在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实现了专业化,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且这种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正在日益强化,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技术产品出口却难以获得相匹配的贸易利益。”因此,这些高技术产业,其实并无对员工高技能的实质性需求。
在我国诸多吸纳高职学生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靠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员工薪水和福利、压低销售价格、或者依靠行业垄断来获取利润。
并不真正把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作为竞争的资本,并没有对劳动者技能方面的特别要求。虽然目前我国对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曾湘泉教授的说法:“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
企业的管理制度也不适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宋秀娟对山东某公司的高技能人才缺失问题的调研发现,导致该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岗位人才缺乏,工作时间过长;薪酬制度不合理,考核制度形同虚设;晋升机会不多,人才重用需放手;缺少员工培训进修机制;企业文化缺失等。
这说明我国目前大量高职生就业的岗位,并不是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我们的许多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是排斥吸纳高技能人才的。
雷·马歇尔和马克·塔克的分析认为,教育与生产是共生的关系。因为就业需要,教育不得不以低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致使高技能人才奇缺。这又固化了企业的低技能生产模式,由于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有高水平技能,致使企业在工作组织、人力资源利用和资金运转方面不得不根据存在大量低技能的员工现状来设计和运行。
因此,若是单方面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试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可能会适得其反。早在20世纪80年代,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己经济的落后,是因为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因此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根据1992年《关于人的发展的世界报告》发现:“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专家、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技术人员数千人。他们为原籍国给的工资低和提供的机会少而感到失望,便移居富国,在那里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较高的薪酬”。“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人才培养过剩。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往往是根据与工业化国家相符的需要加以组织的,因而培养出过多的高水平毕业生。索马里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约为它所需雇佣的五倍。科特迪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50%。”“有些国家受过教育的人有可能供大于求。但是另外一些国家却在失去他们非常需要的专业人员。加纳20世纪80年代培养的医生目前有60%在国外行医,由此造成本国医务部门人员奇缺。1985年至1990年,整个非洲损失的中、高级干部(技术人员)估计有6万人。”
总之,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在我国的确存在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但这一不平衡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低技能均衡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在不改变低技能均衡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来促进经济发展,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其他的一系列问题。
假设2:高职教育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
首先,什么是高技能人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且解释说,“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他们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这一解释,纠正了一些人把高技能人才等同于高级技工的不当看法。
问题在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具体实践中依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会计专业,某一中职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统计、收银、营销等方面的技能人才”。某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