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及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7-20

  摘要: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身处教育变革浪潮中的德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对象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和透彻的认识,我们要冷静地观察当前的教育现状,关注更多的处于“灰色地带”的弱势学生,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营造适宜全体学生,尤其是适合弱势学生的教育环境,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扬“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环境;家庭;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称为初等教育,又称为启蒙期和诱导期。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是打人生基础的第一步,好比是盖一座大楼时开始打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够好,那么房子就是修得再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会闹出让你胆战心惊的事。我所在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一所小学,不仅硬件、软件上有所短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由于成长环境因素,造成了多数学生不重视学习,性格偏差较大的现象。因此,我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并亲自担任班主任,我感受到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概述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他们进入小学参与群体生活,大部分学生能适应新的的学习环境,但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群体融合。有些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调节、发展的条件,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与沟通,渐渐地发现了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他们有些家庭条件较差、有些学业成绩较差、有些心理上有一定偏差或是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交友上有些障碍等等,这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在班级里的心理行为表现与普通学生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在网络媒体中,这些学生被称为“弱势群体”。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营造适宜全班以及全校学生,尤其是适合弱势学生的教育环境,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我曾多次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常上网查些此类资料,并带领全校班主任及时开会讨论并交流经验。我深切感到转化弱势群体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二、班级中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教育的权威地位使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作是自身价值的标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自然为社会价值判断羁绊,把学习成绩当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班级中,教师总是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很明显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班级的“核心”和“主流”。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则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忽视他们的存在,甚至认为他们拖了班级的后腿,对他们总是给予冷面孔和负性评价。

  2、班级不良的人际氛围是形成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的外在环境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间的接触十分频繁和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但是,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同学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了,同学间的友情被学习的竞争淡化了,同学之间彼此猜忌、孤立,情感交流被人为阻滞。成人社会功利性的社会评价标准使学生们的评价也格外“势利”,班级中缺乏和谐宽松、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氛围。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下,弱势学生常常被集体边缘化,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同学的歧视、嘲笑、忽视、拒绝、排斥、冷遇,而成为另类人群,游离在集体的边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同辈集体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对来自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接纳和尊重。班级本应是每个成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弱势学生在班级中总处于最底层,扮演“灰色人群”的角色,得不到集体的接纳,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和尊重,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必然会受阻碍。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功能的失调(1)单亲家庭在不完整家庭(或再婚家庭)中,孩子心理压抑、孤寂。甚至有的父母离婚后,或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或把孩子当成“筹码”讨价还价,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消极人格、心理疾患。(2)亲子关系不睦家庭少年儿童时期往往为“亲子关系危机时期”,有许多父母缺乏相应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简单,两代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还有些家长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依靠,亲子关系淡漠。这将造成孩子的焦虑、自卑、反抗、退缩,怯于交往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3)独生子女家庭近年来,农民生育观念的改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多数年轻夫妇已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多生孩子,家庭结构日益单薄。这样,孩子在家庭里缺少玩伴,有较强的孤独感。

  2、家长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直接感染孩子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些农民工尽管没有改变身份,但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比如对金钱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心,对社会形势的看法,对自身的要求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有了钱对孩子百般溺爱;有的不能自律,失去了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有的有了一些钱,或长期分居后导致夫妻感情发生变化,家庭的变故,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有的更是直接告诉孩子“我不读书照样赚大钱,只要蓄个身子骨就行了??”。家长的行为方式、观念态度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这一课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较高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这样,一个家庭中就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了。老人被委以看管责任,但他们明显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加上隔代管理带来的溺爱,结果可想而知。若作为亲威,他们更是出于各方顾虑,难以实施对孩子的严格教育。而孩子们的母亲,她们在孩子父亲外出打工之时,也总以“他不怕我”,“我也没办法了”来诉苦,久而久之,也只得对孩子放任自流了。这些被委托人缺少必需的教育管理知识,他们的教育管理漏洞与学校有规、有矩、有度地教育发生了碰撞后,使学校教育更难。

  (三)社会影响

  1、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周边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游乐中心,有的只是越来越多的网吧、台球室,加上村委会有名无实,于是本不该他们去的场所,他们反成了“主角”;再加上留守学生家庭监护不力,于是少数庸俗与低级趣味的作品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而学校受权力与能力的限制,无法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这样,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受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自制力与判别能力差的那些儿童了!2、校外人带来的恶性循环当今社会,学生的行为能力已逐步增强,他们渴望与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一批这样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人,他们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这样的学生刚毕业,外出打工年龄尚小,也不愿种田,他们三五成群,四处游荡,“无学上,无业从,无事做”,时间一长,拉帮结派,或聚众打架,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这些问题少年又影响在校学生。受到影响的孩子,成绩与品德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竞争中淘汰下来,有许多甚至中途辍学。如此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班级中弱势群体教育的策略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对话:有人问智者:“你有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你是精心看顾那九十九只羊,还是费心地去找那丢失的一只羊?”智者回答:“当然是去找那丢失的一只羊了。”开始我很不理解,但细想之后豁然开朗,是的,丢失的那只是最需要你去寻找和帮助的。智者的智慧就在于他帮助了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同样,教育也应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教育中最需帮助的人,莫过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班级生活中由于身体素质不佳(先天或后天残疾,后天发育不良)、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等原因,而导致缺乏自信、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在当今社会过分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环境中,弱势群体的成长往往被老师忽视。这其实是教育工作的一大失误,作为班主任应在班级中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策略

  对于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成为“学困生”,他们既自卑又自尊、既易感化又抑制力差,大多数学困生,内心深处也有要求上进的愿望,只是隐藏得深,并非到了“朽木不可雕”的地步。他们一旦遇到开明的班主任,看得起他,哪怕是做一个要卖力的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他们也为之精神一振,向好的方面迈出一步,表现出易感化的特点。但他们抑制力差,意志脆弱,遇到挫折就动摇,就后退了,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

  1、班主任要正确教育学困生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可见,应把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摆到同应试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尽管“浪子回头”很难,但班主任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全国着名的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创新的管理理念。何为教好?蔡校长作了诠释:教好,不等于把他们教得个个考上重点高中。把原来不懂讲礼貌的,教成讲文明礼貌;把原来不遵守纪律的,教成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把各科不及格的,教成及格;把原来爱打架的,教成不打架等等,也就算教好了。

  2、教育学困生要有耐心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是由自身的错误观念导向和外部教育的各种诱因所引起的。在学困生转化时,由于新的思想、新的行为习惯、新的道德观还不够巩固,遇到他人嘲笑、拉拢、责备等等,他们原有的思想、行为习惯会出现反复,表现出一种不稳定:即由坏变好,又由好变坏,这是正常的。学困生的思想反反复复,往往在考验班主任的教育信心。批评教育学困生时,那份倔强、傲慢,叫班主任难以接受;表扬学困生时,他的那份内疚、思过仿佛只留在办公室,一出门也许就成了耳边风。甚至把学困生教育到痛哭流涕,教师依然自认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充分说明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万万不可有所转变就可以万事大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