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应用图式理论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实践的探微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8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教学;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英语听力课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长期困扰着外语教学工作者。图式理论的产生为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图式理论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实践表明,在听力课堂中运用图式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确实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

  “哑巴”英语是目前英语学习者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因为听力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其先行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比说更重要。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不仅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许多学科。本文从对“图式理论”的概念的理解、发展来探讨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在其著作《纯批评理论》)(CritiqueofPureReason)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只有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图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是由Piaget在1926年第一次使用的,按照他的理论,人的认知是一一系列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新的概念的过程,这种过程贯穿了人的一生。正式发展“图式”理论的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R.C.Anderson,他把大脑中的知识比做一张抽象的大网,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显示在这张大网中的单元结构中。他认为“图式”在大脑中是按照意思组织起来的,一个人所获得的新的经验或在以前的经验上所增加了新的内容都可以补充到“图式”中;每个“图式”都嫁接在其它的“图式”上,而且每个“图式”都有自己的子“图式”;随着新信息的摄入,“图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或被重新组织起来;子“图式”的变化又可以带动整个大脑“图式”的变化。许多认知心理学家都对“图式”理论做过精深的研究,例如,Carrel和Eisterhold(1983)也把“图式”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构架,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图式”(背景知识)结构无论对于L2还是L1学习者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新的信息是在对已知信息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下获得的。“图式”理论产生的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这门新型的科学不断地应用到了教学领域,并对教学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图式”理论和外语教学结合的切合点,以前主要在和泛读教学的结合上,实际上“图式”理论对于听力教学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利用“图式”理论来提高听力课堂教学效果

  图式理论强调,人的信息处理方式主要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这种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