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一点思考(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的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太昊、少昊、蚩尤为一方,西部的华夏集团为一方,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不仅打败蚩尤,而且可能杀了两昊,依据是《盐铁论》说“黄帝战涿鹿,杀两峄、蚩尤而为帝”(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第9期)。这些认识可以说是将炎黄置于龙山时代必然会得出的一种结果,但它们与古史传说的基本面是不相吻合的:传说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均为牛首人身,蚩尤与炎帝之间有一场争斗,为黄帝所杀,而炎、黄之间又有一场大战。史前时代主要是西部流行牛角、羊角形图案和符号即半坡类型和后来的辛店文化,再说蚩尤无论为良渚文化或是东夷文化,中间都隔着河南黄帝的大块地盘,怎么可能和西部的炎帝相争呢?据研究,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进而发展到人口迁徙的移民“这种趋势到龙山时代早期后段,即距今4800-4600年前后达到高潮”,而且“此后,一直到二里岗下层商文化之初,除了龙山时代末期一段时间内,中原地区对东方的影响稍占优势之外,海岱地区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考古》1996年第4期)。同时,良渚文化的衰落也是在大约距今4200年前,之前良渚文化的繁荣和兴盛超过河南龙山文化。即是说,河南龙山文化与东夷文化、良渚文化相比较,其影响优势是在晚期即大约距今4300年至4000年之际,按前者为黄帝后者为蚩尤,则黄帝战胜蚩尤只可能是在距今4300年至4200年之际,至早也不过在距今4300年前后即战胜蚩尤后河南龙山文化或王湾类型才强盛起来。按照这种框架,黄帝的影响必然是在距今4300年开始变得非常强大,但这与古史传说的基本面是相违背的,因为这个年代是尧、舜、禹的年代。如果这个年代有显赫的黄帝和颛顼存在,怎么轮得到尧、舜、禹主宰天下呢?
  总之,将炎黄置于龙山时代,古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面都无法吻合,更别谈深入论证,也许这就是只见龙山时代为“五帝时代”观点流行、盛行而罕见有人确指和论证炎黄、颛顼之考古学文化的根本原因(不会没人尝试,但可能障碍重重、处处碰壁)。
  3、关于“炎黄大战”
  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近年来学术界又在讨论宜将炎黄与蚩尤并称为三祖,由此可见炎黄和蚩尤在古史传说和中国文化中影响之大。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记载炎黄蚩之间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谓之“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笔者认为,炎黄蚩战争传说是探索和寻找炎黄蚩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之一,也可能成为弄清古史体系的真面目、重建传说时代古史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关于炎黄蚩之间的战争,按《逸周书·尝麦篇》的说法是:蚩尤与炎帝相争,炎帝受到威胁,急忙去说服黄帝联合起来杀了蚩尤,这是说黄帝杀蚩尤在前,炎、黄之战在后。按《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与炎帝之战在前,黄帝擒杀蚩尤在后。笔者结合考古材料分析认为,两说当以《逸周书》为是,即黄帝杀蚩尤在前,炎、黄之战在后。具体而言,半坡类型前期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墓地的多人二次葬为黄帝杀蚩尤所致,其年代距今6500年左右,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为蚩尤墓,系蚩尤族人抢得蚩尤尸骨从渭水流域(陕晋豫交界一带)逃到西水坡下葬所致,而半坡类型后期(或称史家类型)渭南史家、姜寨二期墓地的多人二次葬即为炎黄之战所致,其年代距今6400年-6000年(这里的黄帝、炎帝、蚩尤代表一个族群、部落及其领袖)。渭水流域半坡类型的多人二次葬,以往考古学家都是从母系父系、血亲关系或者风俗习惯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的,但这些解释都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或者考古现象与解释理论相悖,或者是不释之释,对此笔者将在《破译“炎黄大战”》中讨论和分析,这里仅从帮助判别炎黄年代以及如何验证半坡类型多人二次葬为炎黄蚩之战的角度简单谈一下。
  朱乃诚先生分析认为,元君庙墓地各个完整的墓组大体是同时形成的,其中M417墓组有41具人骨,可分属6个不同的辈份计算,形成M417墓组的时间大约是120年,因此形成该墓地的时间大约也是120年(朱乃诚《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如果按朱乃诚先生这种计算进行简单类推,那么姜寨二期M205埋85人、M358埋84人,这两个墓大约需要240年才能形成,因为根据氏族说、血亲说,M205、M358中的人骨必然存在血亲关系。二次葬又叫洗骨葬,根据民族志材料,它是将死人尸体停放在一个地方,等肉体腐烂后再收骨正式埋葬,这样死者才能进入鬼魂世界。根据这种葬俗,元君庙M417墓组41位死者第一位死后要等上120年才能下葬(姜寨M358仅第一层就有45人,应该是同一时间下葬。还不说同一墓穴达80多人,需240年),到最后一位死者死亡时,已有几十具尸体、尸骨停放了几十年以至上百年。原始人类不可能有房屋来停放这几十具尸骨,也不可能将死人长时间放在居室内外,因为尸体腐烂之后必然腐臭不堪,所以它们只能被停放在离村落较远的野外。但是停放在野外,几十具尸骨几十年、上百年,怎么能保证它们不发生错乱以至丢失呢?仅仅是野兽出没、风雨泥流都会破坏这种人类行为和规则,那又怎么对得起祖先呢,亲骨肉的感情又从何而来呢?再说,这样积聚尸骨要百多年才集中葬一次,那之前的若干代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对他们的亲人而言,采取的岂不都是一次葬甚至不葬,很多人一生不仅没有对父母辈进行二次葬,就是他自己死后也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享受二次葬进入鬼魂世界,这就是多人二次葬血亲说面临的悖论。又有一种说法,多人二次葬可能经过多次洗骨,即先将死者进行一次土葬,待肉体腐烂后再进行第二次埋葬即葬骨,这样可能存在多次迁葬的情况(张楷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这种说法虽然避免了停尸野外必然会遭遇的麻烦和悖论,但它仍然避免不了后一种悖论,即最后一次合葬前的若干代人、绝大多数人一生面临的仍然是亲人的一次葬,这些人又如何能够安宁呢?如果死一个人在野外埋一两年再迁入公共墓地,那象姜寨二期M205、M358一墓埋80多人一层埋40多人在百年、数百年内岂不要数十次地打开同一墓穴同一层位或者大部分尸骨都得在公共墓地、墓穴之外反复迁葬、聚合(不这样做大多数人面对的必然是亲人的一次葬以及骨肉分离)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迁葬才有个止歇?而且既然有公共墓地,为何要在公共墓地之外反复迁葬?总之各种情形都显得非常乖张、怪异,而且没有考古依据。从战争的角度看,整个多人二次葬都是因战争死亡、非正常死亡人口埋或不埋,多年以后的和平年代后人搜捡尸骨集中埋葬所致,这时能够区分同一氏族、家族者区分之,不能区分者也没法,这就是半坡类型多人二次葬严谨中又存在混乱的根本原因。
  姜寨二期已鉴定的2087具人骨,已被判明的成年男女有1853具,其中男性1170具,女性683具,男女之比大约2:1。渭南史家的情况与姜寨二期大体一致。金则恭先生在谈到渭南史家的情况时说:“史家墓地的情况不大正常,几十座多人二次合葬墓中,绝大多数的异性合葬都是男性多于女性,所以整个墓地600多名成人中,男女比例为二比一,相差过于悬殊。由于史家墓地基本上都是二次葬,因而不能断言这种差别就真实地反映出该氏族性别构成的情况,不过,这种现象很值得注意”(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姜寨二期总共所得2000余具人骨,史家墓地总共所得730具人骨,所以这个性别鉴定完整地反映了这两处多人二次葬墓地男女性别特别是成年男女的性别构成情况。元君庙墓地出土人骨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