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朝时期五行帝德推演所反映的不同正统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以轻描淡写的平常事。当时很多汉族士大夫并不能接受胡人入主中原的事实,拒绝与胡人合作,甚至有人付出生命。比如,前燕的高瞻就是一例:
  高瞻字子前,渤海蓨人也。(中略)光熙中,调补尚书郎。属永嘉之乱,还乡里。(中略)乃与叔父隐率数千家北徙幽州。既而以王浚政令无恒,乃依崔毖,随毖入辽东。毖之与三国谋伐廆也,瞻固谏以为不可,毖不从。及毖奔败,瞻随众降于廆。廆署为将军,瞻称疾不起。廆敬其姿器,数临侯之,抚其心曰:“君之疾在此,不在余也。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係,孤思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馀,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如何耳,岂以殊俗不可降心乎!”瞻乃辞疾笃,廆深不平之。瞻又与宋该有隙,该阴劝廆除之。瞻闻其言,弥不自安,遂以忧死。[12]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作胡人的臣民,大约是我们后代人很难想象的心理折磨,“以殊俗不可降心”的确是当时很多儒家士大夫的普遍心态。他们连降心作胡人官吏都难以接受,遑论亲自为将胡人纳入华夏正统寻找理由。但是,并非所有汉族士大夫都象高瞻那么固执,因为也有很多人为了安身立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不得不进入胡人政权。但以儒家那么固执的“华夷之防“思想,要让他们从反感到接纳,再到为胡人解决合法性危机,不经历一番内心冲突,是不可能的。所幸儒家的理论很完备,很有伸缩性,“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法宝可以用来安慰汉族士大夫。此所谓“中国之”可理解成“以中国人的标准要求之(汉化)”,也可以理解成“以中国人的待遇待之”。何况,若从“用夏变夷”的角度去看,将胡人纳入正统华夏秩序,是在“以中国人的待遇待之”的同时,给他们套上“以中国人的标准要求之(汉化)”的框框,为进一步汉化胡人奠定了基础。世界上的事,有正面就有反面,反之亦然。
  后赵:石勒于319年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称赵王。328年,“茌平令师懽获黑兔,献之于勒,程遐等以为‘龙飞革命之祥,于晋以水承金,兔阴精之兽,玄为水色,此示殿下宜速副天人之望也’。于是大赦,以咸和三年改年曰太和。”[13]可见其身边的儒生循了前赵的旧例,要为他推演帝德,但是却否定前赵的合法地位。似乎那时石勒并不愿意接受,事情没有很快定下来。后来大臣们“以功业既隆,祥符并萃”,极力劝他称帝,石勒也并没有称帝,只称赵天王,行皇帝事。按理他不该有帝德。但是,后来“侍中任播等参议,以赵承金为水德,旗帜尚玄,牲牡尚白,子社丑腊,勒从之。”[14]石勒的犹豫是为什么,不得而知。有一种可能性,即他不在乎合法性问题,因为他没有汉人那样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打下天下,天下就是自己的,何关乎什么天命呢?石勒来自中亚,且无文化,汉化程度与匈奴刘氏不能比。《晋书 . 石勒载记》记载,石勒曾因为刘曜没有信守诺言,进石勒爵为赵王而发怒:“帝王之起,复何常邪!赵王、赵帝,孤自取之。”[15]他建国以后,将自己的族人称作“国人”,而且“讳胡尤深”,都说明他对华夏文化并不象其他胡人那么崇拜。这也是当时在胡人当中并不少见的一种观念,比如他的后继人石虎,就更加极端。只是石勒对在华夏之区如何治国安民毕竟很陌生,身边有很多儒家士大夫辅佐,在制定大政方针方面,还是会听从儒生们的意见。所以,在儒生们的再三催促下,他终于接受了五行帝德。
  从后赵儒生不承认前赵合法地位,还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儒生在对待胡人问题上采用“夷夏之防”和“用夏变夷”双重标准——他们对待自己的君主,是用“夷狄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思路去包容,而转头对其他胡人统治者时,他们的思路立刻变成“华夷之防”,“华夷之辨”,绝不承认。换句话说,他们都把自己的君主当作独立的个案来处理,但胡人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是不接纳的。也可见这一时期虽然儒家士大夫接纳了胡族统治者,却并没有整体接纳胡人。其胸襟再是扩大了,也还是有限的。
  前燕:前燕政权最为汉化,所以252年慕容儁一称帝,就推演帝德。在选择什么为其帝德的问题上,还有一番争论。最初,因为燕国得到了西晋的传国玺,群臣便上言:“大燕受命,上承光纪黑精之君,运历传属,代金行之后。” [16]但是,《晋书 . 慕容儁载记》中却没有记载慕容儁是否选择了取代金行的决定,若是,则当为水德。这个答案却在同卷《韩恒传》才见到,引于下:

  (慕容)儁僭立,将定五行次,众论纷纭。(韩)恒时疾,在龙城。儁召恒以决之。恒未到而群臣议以燕宜承晋为水德。既而恒至,言于儁曰:“赵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天实与之,而人夺之,臣窃以为不可。且大燕王迹始自于震,于《易》震为青龙。受命之初,有龙见于都邑城。龙为木德,幽契之符也。” 儁初虽难改,后终从恒议。[17]

前燕的纷争正是后赵曾经遇到过的上接哪个朝代的问题。在当时,此问题关乎如何对待其他胡人集团,如何建立或者恢复华夏正统秩序。前述后赵的儒生显然是只接纳自己的主人为华夏一员,却拒绝承认前赵。前燕也有相似的一派人,而且还占主流。他们主张燕国上承西晋为水德,不承认胡人政权前赵和后赵的帝德。前燕很长一段时间奉西晋正朔,坚持汉化,有这么一派人在朝廷上鼓噪,非常正常。很可注意的是,慕容儁的思路也一样,很不愿与其他胡人为伍。后来北魏孝文帝否认十六国所有的胡人政权(详后),也是同一种心态。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胡人君主普遍十分严重的民族自卑感,实在令人叹息。但是,韩恒却力排众议,主张承认前赵和后赵的合法性,定燕国为木德,代表了胡人合法性问题纷争中的另一种声音,而且是更加理性的声音。可惜没有史料详细解释他的思路。根据常理推测,他那番话背后暗含的意思是:如果仅仅因为前赵和后赵是胡人,就不承认其合法性,那后来人也可以因为前燕是胡人,而不承认前燕的合法性。承认前后赵,就是承认自己,为后来人树立“夷狄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普世榜样。这样一来,燕国才可能真正进入华夏正统链。韩恒可以说是十六国北朝时期少见的胸怀宽广,而且很有思想的儒生,说他的正统观是胡汉关系理论的一次飞跃,也不为过。虽然慕容儁仍然很不情愿与胡人为伍,但到了慕容暐时期却顺应了历史潮流。据《晋书 . 慕容暐载记》记载:“暐钟律郎郭钦奏议以暐承石季龙水为木德,暐从之。”[18]胡人政权为后世官方正式承认,哪怕是胡人的官方,也是一次重大转折。
  前秦:《晋书》说苻健于352年在长安 “即皇帝位”。[19]同年正好慕容儁也称帝,苻健不可能继承前燕帝德。若继承前朝帝德,当承前赵或后赵为木,前赵都长安,承前赵之可能性更大。但是《晋书》并未提及定五行次的问题。前秦帝德为木,第一次出现在《晋书 . 姚苌载记》中:

  太元十一年(386),(姚)苌僭即皇帝位于长安,大赦,改元曰建初,国号大秦,改长安为常安。(中略)自谓以火取德,承苻氏木行,服色如汉氏承周故事。[20]

此段史料说姚兴“承苻氏木行”,似乎前秦定过帝德。我们唯一看到的前秦谶纬,是在《晋书 . 苻洪载记》,说:“洪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21]大约这就是前秦为木德的来源。但那时苻洪尚未称帝,实在算不上正式的定五行次。至于其后是否补定,不得而知。苻生野蛮未化,不可能定五行次。苻坚最有可能,但他统治时期,仅如石勒先例,称大秦天王,未尝称帝。而且,他执政时,大半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