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官府的控制。尽管宋政府榷茶政策屡变,园户生产的茶叶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市场。
唐宋时期,茶园户经营的茶园规模大小不一,其经济地位亦相差悬殊。宋神宗熙宁十年三月,吕陶曾指出四川地区的茶园户“多者岁出三五万斤,少者只及一二百斤”。〔22〕年产一二百斤的茶园户其经济地位大约相当于自耕农,他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己经营茶园,一般不需雇工,但在采茶的繁忙季节也会雇工帮忙。这类茶园户是唐宋茶叶生产的主要力量。李埏先生指出,市场上的茶叶多是从这类农户手中收购而来的。〔23〕这与当时茶叶生产实际情况是很相符的。
至于年产三五万斤的茶园户,其经济力量远远超过个体小农,其经营茶园的方式亦与个体小农迥异。唐代已出现此类茶园户,宋代因政府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加速了土地所有权的运动过程,有“千年田换八百主”〔24〕之语,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地主手中,地主数量增多了,专门经营茶园的地主亦相应增多。而唐宋社会因商品经济冲击,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大批自耕农破产流亡,也为茶园地主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因此,茶叶产区也往往是贫民集中区。宋代安丰军因有采茶之利,大量贫民便聚积在那里谋生。〔25〕
茶园主的茶园规模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这类茶园一般采取两种经营方式。其一,租佃经营。即将茶园出租,收取茶租。如唐人陆龟蒙在顾渚山下植有茶园,便采用了出租的经营方式:“岁入茶租十许簿,为瓯舣之费。”〔26〕租佃者多为贫民,交租之后即可把剩余茶货投放市场。其二,雇工经营。茶园主召募人工进行茶叶的采摘加工,付给一定的报酬。据《太平广记》记载,九陇人张守guī珪在仙君山有茶园,他“每岁招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27〕雇佣的采茶人员达一百多人,妇女亦投身于茶叶采摘中。宋代雇工经营茶园的情况更多见,主要在茶园管理与采摘焙制两个环节上雇工较多。宋神宗时九陇县税户党元吉等“自来承山坝茶园等业,每年春冬雇召人工薅划;至立夏并小满时节,又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28〕这些雇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活,其劳动力本身已具有商品性。宋代,茶业容纳、吸收了大量雇工,许多贫民由此获得了谋生的手段,对宋代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宋政府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景德三年七月,宋真宗指出,茶园户采摘制造茶叶“须更得人手制造,……又庸力者众,皆是贫民,既斥去无用,安知不聚为寇盗?……”。〔29〕
宋代还存在类似二地主身份的茶园主,他们先租佃茶园,然后雇工经营。蜀地九陇县税户牟元吉即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他“自来只以佃食茶园为业。其茶园偏峻,不任种植诸般苗色,逐年举取人上债利粮食,雇召人工,两季薅划,指望四月小满前后,并纳诸般税赋”。〔30〕
唐宋时期,不论茶园采取何种经营方式,茶叶的产量与质量都与当时茶树的栽培技术和焙制技术紧密相连。自唐代起,栽培技术便不断进步。陆羽著《茶经》,对茶树的栽培技术论述尚不详细。晚唐时人韩鄂在《四时篡要》中对茶树的种植、茶园管理颇多精论,内容包括种茶时间、茶园选择、茶籽催芽、播种方法、施加底肥、中耕除草、施肥灌溉、茶桑间作等。〔31〕宋代,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又有提高。《北苑别录》关于茶树的除草、施肥技术较之晚唐时又前进了一步:“开yú畬。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yú畬。”〔32〕茶园管理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提高茶芽质量和产量都十分有利。
唐宋茶园户一般都拥有制茶作坊,进行较简单的茶叶加工。唐代多加工成饼茶或块茶形式。《茶经》云:“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33〕制茶工艺有蒸、捣、拍、焙、穿、封等过程,如果生产规模不大,有些过程还可以省略。宋代制茶技术更加精致,主要加工成片茶、散茶两类产品。“片茶蒸造,实棬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34〕片茶加工技术较之散茶复杂,而福建腊茶比一般片茶的制造工艺又高一筹。建茶加工有几个关键环节: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外焙等〔35〕,每一过程皆须精益求精,质量方达上乘。唐代的制茶设备有灶、釜、甑、杵、臼、规、承(砧)、檐、芘莉、檗、朴、焙、贯、棚、穿、育等,有一些设备可以省略〔36〕。宋代制茶设备与唐相比差别不大,主要有水盆、甑、布帛、竹皮、榨、杵、瓦等〔37〕。
二、 唐宋商业资本在茶叶生产中的作用
唐宋茶叶生产与粮食作物相比有其特点,商品生产的色彩十分鲜明。但与需大量劳动力,进行分工协作的采矿等行业又截然不同,个体小农依靠自身力量即可以完成茶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茶树栽培技术与大田作物并无多大差别,采摘技术不难掌握,茶叶焙制、加工技术并不复杂,制茶设备也较易置办。虽然在采茶季节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小农家庭足以胜任,而茶园主则可以雇工采摘。因此,茶叶生产具有小生产的特点。唐宋茶叶生产的主要力量是个体小农,他们或拥有或租佃小茶园。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蜀地堋口茶场五千多人一次出卖了六万斤茶,平均每人仅卖了十多斤〔38〕,茶户多为个体小农当无疑义。宋仁宗天圣元年,淮南十三山场行贴射法,规定园户纳岁课不足者,要象茶商一样交纳净利钱,“而园户皆细民贫弱,力不能及,烦扰益甚。”〔39〕茶园户因经济力量单薄而难以敷办。当然唐宋时亦存在经济力量雄厚的大茶园主。王安石云:“今仰巨商,非己甚众。始从小户,次输主人,方纳官场,复支商旅,是以小户偷窃,主人xiáo殽杂,奸吏容庇,皆以非已,”〔40〕则“主人”必是大茶园主。大茶园主若采用租佃方式经营茶园,其茶园被多个佃农家庭分割经营,仍属小生产性质。若雇工经营,生产规模就较大了。但唐宋时采用雇工经营的大茶园所占比重不大,不能改变整个茶叶生产属小商品生产的性质。唐宋时茶园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平地宜茶地区亦开辟了许多专业茶园。广大茶园户在广袤的原野上辛勤劳作,因此,茶叶生产又有分散性的特点。
在唐代,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之后可以直接销售于市场的主要是茶叶,因而茶的商品化过程最典型〔41〕。宋代,茶叶已摆脱了农村副业的地位,成为一种日益高度发展的商品生产〔42〕。“要使商品生产继续下去,就得通过市场,依赖商业”。〔43〕因此,茶园户必须进行交换才能使再生产延续下去。茶叶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茶园规模大小不等,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亦不一样。对兼营茶业的农户而言,市场只为他们解决茶叶产品的销售问题。而对于“以种茶为生,有如五谷”〔44〕的专业化程度甚高的茶园户而言,市场对他们须臾不可或缺。大茶园主因茶园规模较大,市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更甚。茶园户的主要生活资料如衣食等仰给于市场,有一些生产资料亦需从市场上购买,赋役的完纳要借助于市场。宋代可以茶折税或用绢、绵、禾草等物折科。一旦与市场隔绝,茶园户不免陷于困境。宋神宗景德二年四月,潭州的茶园户乏食,官府即赈以官米接济〔45〕。前引张守guī珪的茶园也曾发生过因与市场隔绝而带来生活困难的事情:“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guī珪甚忧之。”〔46〕而雇工经营的大茶园主还要支付雇工的工资。宋神宗熙宁年间,四川九陇县园户石光义等“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并口食在外。其茶破人四工,只作得茶一袋,计一十八斤”。〔47〕据华山先生推算,若制茶五万斤需一万一千多工,六七十万钱,合米一千石左右〔48〕。市场不仅为茶园户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解决茶园户茶叶产品的销
唐宋时期,茶园户经营的茶园规模大小不一,其经济地位亦相差悬殊。宋神宗熙宁十年三月,吕陶曾指出四川地区的茶园户“多者岁出三五万斤,少者只及一二百斤”。〔22〕年产一二百斤的茶园户其经济地位大约相当于自耕农,他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己经营茶园,一般不需雇工,但在采茶的繁忙季节也会雇工帮忙。这类茶园户是唐宋茶叶生产的主要力量。李埏先生指出,市场上的茶叶多是从这类农户手中收购而来的。〔23〕这与当时茶叶生产实际情况是很相符的。
至于年产三五万斤的茶园户,其经济力量远远超过个体小农,其经营茶园的方式亦与个体小农迥异。唐代已出现此类茶园户,宋代因政府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加速了土地所有权的运动过程,有“千年田换八百主”〔24〕之语,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地主手中,地主数量增多了,专门经营茶园的地主亦相应增多。而唐宋社会因商品经济冲击,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大批自耕农破产流亡,也为茶园地主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因此,茶叶产区也往往是贫民集中区。宋代安丰军因有采茶之利,大量贫民便聚积在那里谋生。〔25〕
茶园主的茶园规模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这类茶园一般采取两种经营方式。其一,租佃经营。即将茶园出租,收取茶租。如唐人陆龟蒙在顾渚山下植有茶园,便采用了出租的经营方式:“岁入茶租十许簿,为瓯舣之费。”〔26〕租佃者多为贫民,交租之后即可把剩余茶货投放市场。其二,雇工经营。茶园主召募人工进行茶叶的采摘加工,付给一定的报酬。据《太平广记》记载,九陇人张守guī珪在仙君山有茶园,他“每岁招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27〕雇佣的采茶人员达一百多人,妇女亦投身于茶叶采摘中。宋代雇工经营茶园的情况更多见,主要在茶园管理与采摘焙制两个环节上雇工较多。宋神宗时九陇县税户党元吉等“自来承山坝茶园等业,每年春冬雇召人工薅划;至立夏并小满时节,又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28〕这些雇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活,其劳动力本身已具有商品性。宋代,茶业容纳、吸收了大量雇工,许多贫民由此获得了谋生的手段,对宋代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宋政府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景德三年七月,宋真宗指出,茶园户采摘制造茶叶“须更得人手制造,……又庸力者众,皆是贫民,既斥去无用,安知不聚为寇盗?……”。〔29〕
宋代还存在类似二地主身份的茶园主,他们先租佃茶园,然后雇工经营。蜀地九陇县税户牟元吉即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他“自来只以佃食茶园为业。其茶园偏峻,不任种植诸般苗色,逐年举取人上债利粮食,雇召人工,两季薅划,指望四月小满前后,并纳诸般税赋”。〔30〕
唐宋时期,不论茶园采取何种经营方式,茶叶的产量与质量都与当时茶树的栽培技术和焙制技术紧密相连。自唐代起,栽培技术便不断进步。陆羽著《茶经》,对茶树的栽培技术论述尚不详细。晚唐时人韩鄂在《四时篡要》中对茶树的种植、茶园管理颇多精论,内容包括种茶时间、茶园选择、茶籽催芽、播种方法、施加底肥、中耕除草、施肥灌溉、茶桑间作等。〔31〕宋代,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又有提高。《北苑别录》关于茶树的除草、施肥技术较之晚唐时又前进了一步:“开yú畬。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yú畬。”〔32〕茶园管理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提高茶芽质量和产量都十分有利。
唐宋茶园户一般都拥有制茶作坊,进行较简单的茶叶加工。唐代多加工成饼茶或块茶形式。《茶经》云:“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33〕制茶工艺有蒸、捣、拍、焙、穿、封等过程,如果生产规模不大,有些过程还可以省略。宋代制茶技术更加精致,主要加工成片茶、散茶两类产品。“片茶蒸造,实棬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34〕片茶加工技术较之散茶复杂,而福建腊茶比一般片茶的制造工艺又高一筹。建茶加工有几个关键环节: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外焙等〔35〕,每一过程皆须精益求精,质量方达上乘。唐代的制茶设备有灶、釜、甑、杵、臼、规、承(砧)、檐、芘莉、檗、朴、焙、贯、棚、穿、育等,有一些设备可以省略〔36〕。宋代制茶设备与唐相比差别不大,主要有水盆、甑、布帛、竹皮、榨、杵、瓦等〔37〕。
二、 唐宋商业资本在茶叶生产中的作用
唐宋茶叶生产与粮食作物相比有其特点,商品生产的色彩十分鲜明。但与需大量劳动力,进行分工协作的采矿等行业又截然不同,个体小农依靠自身力量即可以完成茶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茶树栽培技术与大田作物并无多大差别,采摘技术不难掌握,茶叶焙制、加工技术并不复杂,制茶设备也较易置办。虽然在采茶季节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小农家庭足以胜任,而茶园主则可以雇工采摘。因此,茶叶生产具有小生产的特点。唐宋茶叶生产的主要力量是个体小农,他们或拥有或租佃小茶园。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蜀地堋口茶场五千多人一次出卖了六万斤茶,平均每人仅卖了十多斤〔38〕,茶户多为个体小农当无疑义。宋仁宗天圣元年,淮南十三山场行贴射法,规定园户纳岁课不足者,要象茶商一样交纳净利钱,“而园户皆细民贫弱,力不能及,烦扰益甚。”〔39〕茶园户因经济力量单薄而难以敷办。当然唐宋时亦存在经济力量雄厚的大茶园主。王安石云:“今仰巨商,非己甚众。始从小户,次输主人,方纳官场,复支商旅,是以小户偷窃,主人xiáo殽杂,奸吏容庇,皆以非已,”〔40〕则“主人”必是大茶园主。大茶园主若采用租佃方式经营茶园,其茶园被多个佃农家庭分割经营,仍属小生产性质。若雇工经营,生产规模就较大了。但唐宋时采用雇工经营的大茶园所占比重不大,不能改变整个茶叶生产属小商品生产的性质。唐宋时茶园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平地宜茶地区亦开辟了许多专业茶园。广大茶园户在广袤的原野上辛勤劳作,因此,茶叶生产又有分散性的特点。
在唐代,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之后可以直接销售于市场的主要是茶叶,因而茶的商品化过程最典型〔41〕。宋代,茶叶已摆脱了农村副业的地位,成为一种日益高度发展的商品生产〔42〕。“要使商品生产继续下去,就得通过市场,依赖商业”。〔43〕因此,茶园户必须进行交换才能使再生产延续下去。茶叶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茶园规模大小不等,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亦不一样。对兼营茶业的农户而言,市场只为他们解决茶叶产品的销售问题。而对于“以种茶为生,有如五谷”〔44〕的专业化程度甚高的茶园户而言,市场对他们须臾不可或缺。大茶园主因茶园规模较大,市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更甚。茶园户的主要生活资料如衣食等仰给于市场,有一些生产资料亦需从市场上购买,赋役的完纳要借助于市场。宋代可以茶折税或用绢、绵、禾草等物折科。一旦与市场隔绝,茶园户不免陷于困境。宋神宗景德二年四月,潭州的茶园户乏食,官府即赈以官米接济〔45〕。前引张守guī珪的茶园也曾发生过因与市场隔绝而带来生活困难的事情:“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guī珪甚忧之。”〔46〕而雇工经营的大茶园主还要支付雇工的工资。宋神宗熙宁年间,四川九陇县园户石光义等“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并口食在外。其茶破人四工,只作得茶一袋,计一十八斤”。〔47〕据华山先生推算,若制茶五万斤需一万一千多工,六七十万钱,合米一千石左右〔48〕。市场不仅为茶园户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解决茶园户茶叶产品的销
上一篇:里耶秦简文字书法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