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金代的忠孝军(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
,樊(泽)诸将救卫州,连战数十日,大军失利。”(14),同样记载为蒙古军战败。
(三)倒回谷之战
正大七年十一月,蒙古兵攻潼关、蓝关,不能下,退军。正大八年正月,蒙古速不台军攻
破小关,攻掠卢氏、朱阳。潼关总帅纳合买住领兵拒战,求援于行省。“省以陈和尚忠孝
军一千,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15
),照这种说法,金军战胜有虚夸的嫌疑,但是根据金宋元的史料旁证,事实并非如此。
金史说“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
沮之,策竟不行。”(16),因为这场战役以至使朝臣产生了欲孤注一掷的想法,可见并
非小胜,大金国志记载蒙古军“选四万人刊石伐木,凿商淤之山,斡腹入蓝关之内,为(
完颜)合达所败,丧万余人及马数万匹”(17),损失兵马在万人以上,可见为大败。元史也能看出同样问题,大将速不台“从攻潼关,军失利,帝责之。睿宗时在籓邸,言兵家胜负不常,请令立功自效。”(18)蒙古大汗亲自指责大将速不台.可见蒙古对这次战败的重视程度。
(四)三峰山之战
这是金朝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金军尽管作战勇敢,但是因为战略失误,粮食不足,士卒疲
敝,加之天时不利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失败告终,不过此战空前惨烈,金军将士拼尽全力,
其壮烈不亚于南宋的崖山之战,元人记载“金人死者三十余万”(19),元初重臣,对金
朝历史颇有研究的郝经也曾赋诗三峰山之战“天欲亡人不可为,六合横倾数丈雪。人自为
战身伴疆,空拳无皮冻枪折。力竭慷慨赴敌死,死恨不能存社稷。至今三峰山白骨尽衔铁
,老臣一片忧国心,惨澹悲风与寒月。”(20)“短兵相击数百里,跃马直上三峰山,黑
风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万里投会卷土来,铁水一池声势接。丞相举鞭摔沾言,
大事已去吾死节。彦章虽难敌五王,并命入敌身与决。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
。一败涂地直可哀,钧台变作髑髅血。二十万人皆死国,至今白骨生青苔。”(21),完
颜陈和尚率领残兵进入钧州,等到蒙古军杀掠稍定时走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
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问其姓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
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
,天下必有知我者。”(22),蒙古军想要让他投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
e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酹以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时年四十一。”(23),慷慨殉国,陈和尚永远名垂青史。我们也看到,敌人同样尊重
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忠义之士。忠孝军并没有全军覆没,残余仍然在其他战场上作战。
(五)与宋朝的作战
天兴二年,宋朝同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八月,宋兵围攻唐州。金唐州守将乌古论黑汉遣使求
援。金哀宗命权参政乌林答胡土“领忠孝军百人,就征西山招抚乌古论换住、黄八兒等军
赴之。”但是“胡土率兵至唐,宋人敛避,纵其半入城,夹击之,胡土大败,仅存三十骑
以还,换住死焉。”(24)宋军攻克唐州,又进攻息州,哀宗派抹燃兀典领兵救援。“兀典
等赴息,既至之夜,潜遣忠孝军百余骑袭宋营于中渡。我军皆北语,又散漫似之,宋人望
之骇愕奔溃,斩获甚众。”(25),说着蒙古语冲击宋军,宋军认为蒙古军来袭,溃散而
去,金军大胜而还。关于这次战斗《宋史》记载关于夹攻金朝事最祥的《孟珙传》并无此
战记录,主要说元人修宋史时无国史馆的孟珙传,孟珙传取材于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
集》卷一四三《孟少保神道碑》,出于赞美墓主的缘故,此传大力宣扬宋军战功,经当代
学者考证,许多不可尽信,如讲孟珙救蒙古大将张柔于危机之中,而根据元好问《遗山集
》卷二六《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情况则正好相反。(26)
(六)归德之战
金哀宗于天兴元年逃离开封,准备进攻河北.遭到失败.这时金朝又发生一系列政治矛盾,由
于没有处理好忠孝军和他军的关系,反而不断激化矛盾,导致忠孝军首领蒲察官奴作乱,
杀了与其有尖锐矛盾的马用和石盏女鲁欢,以及一些大臣,暂时控制了局面,官奴的母亲
在河北兵溃时为蒙古军俘获,哀宗让他借其母被俘事向蒙古施计,于是他秘密遣使告诉蒙
古军统帅,他欲劫持哀宗出降,蒙军信以为真,放归其母,并派来使者二十余人,都是契
丹
女真人,官奴通过他们了解了情况“因知王家寺大将所在,故官奴画斫营之策。”(27)
,但是忠孝军将士只知道要议和,不知内幕议和活动遭到强烈反对“先是,忠孝军都统张
姓者,谓官奴决欲劫上北降,遂率本军百五十人围官奴之第,数之曰:‘汝欲献主上,我
辈皆大朝不赦者,使安归乎?’”(28),官奴害怕,于是向大家保证不与蒙古通谋,并
表示把母亲交给官兵作人质,风波平息,五月五日晚“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率忠孝军四百
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提逻卒,遂至王家寺。上御北门,系舟待之。虑
不胜则入徐州而遁。四更接战,忠孝初小却。再进,官奴以小船分军五七十出栅外,腹背
攻之。持火枪突入,北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
(29),本来蒙古军扎营的位置并不怎么好,史天泽就提醒过“新卫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
欲薄城背水而营,天泽曰‘此岂驻兵之地乎!彼若来犯,则进退失据矣。’”(30),让
金军捞到便宜,蒙古军根据元方的记载损失也很严重,大将撒吉思卜华“薄北门而军。左
右皆水,其舟师日至。癸巳四月,其将官奴夜来斫营,腹背受敌,撒吉思卜华与一军皆没
。”(31),另一汉军大将董俊“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焉”(32),金军获
得重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首先用元史补正这次袭营的是清代史学家赵翼,他使
用了元史的这几个传。并说关于蒙金之战“是金史不明晰处,必参观于元史也。”(33)
。获得这次胜利后,蒲察官奴并没有摆脱困境,不久便被哀宗所杀,哀宗于是出奔蔡州。
(1)《金史》卷一七《哀宗纪》
(2)《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八《武仙传》
(3)《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元史》卷一五零《刘亨安传》
(4)《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一《纥石烈牙吾塔传》;《元史》卷一九三《
李伯温传》
(5)《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元史》卷一九三《攸哈剌拔都传》
(6)《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7)《遗山集》卷二七《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神道碑》
(8)《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9)《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一《纥石烈牙吾塔传》;卷一一二《移剌蒲阿
传》;按,关于此战参战将领根据元人抄撮各种书籍伪托宋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志》卷
二六记载为纥石烈牙吾塔率领“临淄郡王张惠,恒山公武仙,都尉高英,樊泽,杨兀连等
进兵数万救庆阳,大军(蒙古军)失利。”略有不同。
(10)《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二《移剌蒲阿传》;卷一一八《武仙传》;按
《元史》卷一一九《塔思传》记载战败在庚寅岁,即金正大七年。
(11)《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
(12)《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13)《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
(14)《大金国志》卷二六《义宗纪》
(15)《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
(16)《金史》卷一一零《雷渊传》
(17)《大金国志》卷二六《义宗纪》
(18)《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传》
(19)《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
(20)《陵川集》卷一一《金源十节士歌 合达平章》
(21)《陵川集》卷一一《三峰山行》
(22)
,樊(泽)诸将救卫州,连战数十日,大军失利。”(14),同样记载为蒙古军战败。
(三)倒回谷之战
正大七年十一月,蒙古兵攻潼关、蓝关,不能下,退军。正大八年正月,蒙古速不台军攻
破小关,攻掠卢氏、朱阳。潼关总帅纳合买住领兵拒战,求援于行省。“省以陈和尚忠孝
军一千,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15
),照这种说法,金军战胜有虚夸的嫌疑,但是根据金宋元的史料旁证,事实并非如此。
金史说“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
沮之,策竟不行。”(16),因为这场战役以至使朝臣产生了欲孤注一掷的想法,可见并
非小胜,大金国志记载蒙古军“选四万人刊石伐木,凿商淤之山,斡腹入蓝关之内,为(
完颜)合达所败,丧万余人及马数万匹”(17),损失兵马在万人以上,可见为大败。元史也能看出同样问题,大将速不台“从攻潼关,军失利,帝责之。睿宗时在籓邸,言兵家胜负不常,请令立功自效。”(18)蒙古大汗亲自指责大将速不台.可见蒙古对这次战败的重视程度。
(四)三峰山之战
这是金朝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金军尽管作战勇敢,但是因为战略失误,粮食不足,士卒疲
敝,加之天时不利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失败告终,不过此战空前惨烈,金军将士拼尽全力,
其壮烈不亚于南宋的崖山之战,元人记载“金人死者三十余万”(19),元初重臣,对金
朝历史颇有研究的郝经也曾赋诗三峰山之战“天欲亡人不可为,六合横倾数丈雪。人自为
战身伴疆,空拳无皮冻枪折。力竭慷慨赴敌死,死恨不能存社稷。至今三峰山白骨尽衔铁
,老臣一片忧国心,惨澹悲风与寒月。”(20)“短兵相击数百里,跃马直上三峰山,黑
风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万里投会卷土来,铁水一池声势接。丞相举鞭摔沾言,
大事已去吾死节。彦章虽难敌五王,并命入敌身与决。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
。一败涂地直可哀,钧台变作髑髅血。二十万人皆死国,至今白骨生青苔。”(21),完
颜陈和尚率领残兵进入钧州,等到蒙古军杀掠稍定时走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
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问其姓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
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
,天下必有知我者。”(22),蒙古军想要让他投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
e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酹以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时年四十一。”(23),慷慨殉国,陈和尚永远名垂青史。我们也看到,敌人同样尊重
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忠义之士。忠孝军并没有全军覆没,残余仍然在其他战场上作战。
(五)与宋朝的作战
天兴二年,宋朝同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八月,宋兵围攻唐州。金唐州守将乌古论黑汉遣使求
援。金哀宗命权参政乌林答胡土“领忠孝军百人,就征西山招抚乌古论换住、黄八兒等军
赴之。”但是“胡土率兵至唐,宋人敛避,纵其半入城,夹击之,胡土大败,仅存三十骑
以还,换住死焉。”(24)宋军攻克唐州,又进攻息州,哀宗派抹燃兀典领兵救援。“兀典
等赴息,既至之夜,潜遣忠孝军百余骑袭宋营于中渡。我军皆北语,又散漫似之,宋人望
之骇愕奔溃,斩获甚众。”(25),说着蒙古语冲击宋军,宋军认为蒙古军来袭,溃散而
去,金军大胜而还。关于这次战斗《宋史》记载关于夹攻金朝事最祥的《孟珙传》并无此
战记录,主要说元人修宋史时无国史馆的孟珙传,孟珙传取材于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
集》卷一四三《孟少保神道碑》,出于赞美墓主的缘故,此传大力宣扬宋军战功,经当代
学者考证,许多不可尽信,如讲孟珙救蒙古大将张柔于危机之中,而根据元好问《遗山集
》卷二六《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情况则正好相反。(26)
(六)归德之战
金哀宗于天兴元年逃离开封,准备进攻河北.遭到失败.这时金朝又发生一系列政治矛盾,由
于没有处理好忠孝军和他军的关系,反而不断激化矛盾,导致忠孝军首领蒲察官奴作乱,
杀了与其有尖锐矛盾的马用和石盏女鲁欢,以及一些大臣,暂时控制了局面,官奴的母亲
在河北兵溃时为蒙古军俘获,哀宗让他借其母被俘事向蒙古施计,于是他秘密遣使告诉蒙
古军统帅,他欲劫持哀宗出降,蒙军信以为真,放归其母,并派来使者二十余人,都是契
丹
女真人,官奴通过他们了解了情况“因知王家寺大将所在,故官奴画斫营之策。”(27)
,但是忠孝军将士只知道要议和,不知内幕议和活动遭到强烈反对“先是,忠孝军都统张
姓者,谓官奴决欲劫上北降,遂率本军百五十人围官奴之第,数之曰:‘汝欲献主上,我
辈皆大朝不赦者,使安归乎?’”(28),官奴害怕,于是向大家保证不与蒙古通谋,并
表示把母亲交给官兵作人质,风波平息,五月五日晚“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率忠孝军四百
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提逻卒,遂至王家寺。上御北门,系舟待之。虑
不胜则入徐州而遁。四更接战,忠孝初小却。再进,官奴以小船分军五七十出栅外,腹背
攻之。持火枪突入,北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
(29),本来蒙古军扎营的位置并不怎么好,史天泽就提醒过“新卫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
欲薄城背水而营,天泽曰‘此岂驻兵之地乎!彼若来犯,则进退失据矣。’”(30),让
金军捞到便宜,蒙古军根据元方的记载损失也很严重,大将撒吉思卜华“薄北门而军。左
右皆水,其舟师日至。癸巳四月,其将官奴夜来斫营,腹背受敌,撒吉思卜华与一军皆没
。”(31),另一汉军大将董俊“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焉”(32),金军获
得重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首先用元史补正这次袭营的是清代史学家赵翼,他使
用了元史的这几个传。并说关于蒙金之战“是金史不明晰处,必参观于元史也。”(33)
。获得这次胜利后,蒲察官奴并没有摆脱困境,不久便被哀宗所杀,哀宗于是出奔蔡州。
(1)《金史》卷一七《哀宗纪》
(2)《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八《武仙传》
(3)《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元史》卷一五零《刘亨安传》
(4)《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一《纥石烈牙吾塔传》;《元史》卷一九三《
李伯温传》
(5)《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元史》卷一九三《攸哈剌拔都传》
(6)《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7)《遗山集》卷二七《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神道碑》
(8)《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9)《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一《纥石烈牙吾塔传》;卷一一二《移剌蒲阿
传》;按,关于此战参战将领根据元人抄撮各种书籍伪托宋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志》卷
二六记载为纥石烈牙吾塔率领“临淄郡王张惠,恒山公武仙,都尉高英,樊泽,杨兀连等
进兵数万救庆阳,大军(蒙古军)失利。”略有不同。
(10)《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二《移剌蒲阿传》;卷一一八《武仙传》;按
《元史》卷一一九《塔思传》记载战败在庚寅岁,即金正大七年。
(11)《金史》卷一七《哀宗纪》;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
(12)《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13)《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
(14)《大金国志》卷二六《义宗纪》
(15)《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
(16)《金史》卷一一零《雷渊传》
(17)《大金国志》卷二六《义宗纪》
(18)《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传》
(19)《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
(20)《陵川集》卷一一《金源十节士歌 合达平章》
(21)《陵川集》卷一一《三峰山行》
(22)
上一篇:宋代的双季稻
下一篇: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