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秦汉国家机器的运行亦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说的。赋税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支柱。秦汉赋税的条目有田租、算赋、口赋、更赋、关税、贳贷税、工税、酒税、山泽税、赀产税等,其中工商税的种类甚多,而且主要是征收货币。总收入相当可观。据桓谭《新论》说:“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汉书·王嘉传》说:“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又《后汉书·梁冀传》说:东汉桓帝时,梁冀被诛,“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租税之半”。从这些记载来看,汉代国家一年的赋税收入总额通常在四十万万至六十万万钱左右。当时,国家的庞大财政支出,最主要项目是官俸和军费这两个大头。这些钱的去向,
————————
① 《水经注》卷29《沘水注》。
对各级大小官吏来说,他们拿了俸禄,当然要进入市场购买商品:他们或“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①;或“买田宅奴婢”、“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②;或市买各种文采、绮绣、犀角、象牙、珠玉、玳瑁等高档商品,过着奢侈的生活。正如王符所说:“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庐第,奢过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彩牒,锦绣绮纨,葛子升越,篱中女布。犀象珠玉,虎魄玳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③。这说明贵族、官僚需要仰赖市场。至于军事费用所需的各种物资虽可由官府征课、调拨,但军队参与市场购买的情况也相当普遍。例如:汉代发展骑兵需要的军马,其马匹来源,除国家“牧师苑”养马场所养及向民间征集外,主要是依靠贸易:或得之于互市和远购西域,或在国内市场上购买。汉武帝时,就因“车骑马乏,县官钱少,买马难得”④,故“久不伐胡”⑤;东汉元初中讨羌不克,任尚罢步卒而令其“二十人共市一马”⑥,即大破羌人,这都是买马的例证。汉代的军粮亦然。当时的边防兵通常在二三十万以上,粮耗巨大,而运输又极度不便,常常“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而致一石”⑦。武帝后尽管实行军事屯田,也只能解决部分口粮问题。故边郡戍卒往往在当地市场购买粮食。这在《居延汉简》中多有记载:“出钱四千三百卅五,籴得粟五十一石八十五”(276·15)。“出钱二百廿籴粱粟二石石百十一。出钱二百一十籴粟二石石百五,出钱百一十籴大麦一石石百十一”(214·2)。除军马、粮食外,边防兵从市场上购买的物品,还有油脂、肉类、牲畜等副食品。可见,汉代边防兵的物资供
————————
① 《史记》卷107《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汉书》卷68《霍光传》;《汉书》卷66《刘屈*[鼇]传》。
③ 《后汉书》卷49《王符传》。
④ 《史记》卷30《平准书》。
⑤ 《汉书》卷55《卫青传》。
⑥ 《后汉书》卷87《西羌传》。
⑦ 《汉书》卷24《食货志》。
应,直接取给于商品市场者不少。当时军队与商品经济亦有联系,军队离不开市场。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家财政困难,赋税不足以支付国用时,为解决军费问题,汉武帝在桑弘羊等人的策划下,政府还实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官营工商业,出台了盐铁官营、榷酤等措施。把几项重要的手工业生产与销售,收归国家垄断经营,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所有这些,均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地主政权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互补作用。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虽有互补的一面,但它们之间也有冲撞和矛盾的方面。马克思说:“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使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它多样化并具有世界主义的性质,使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因此,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解体作用。但是它对旧生产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着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并且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说,这样的新的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的生产方式,这不取决于商业,而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①。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撞或削弱,虽然没有封建社会后期明显。但矛盾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1)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提高,使原有的自给性生产逐渐向商品性生产发展,交换价值的目的增强。(2)进一步使农工分离,原有的一些农民家庭副业生产逐渐成为独立手工业、使手工业部门增多,与之相伴生的雇佣劳动更加普遍化,劳动力的商品化不断震荡着封建自给性生产的经济模式。(3)商业资本的发展,大量兼并土地、放高利贷,使农民纷纷破产和流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还有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使之趋向削弱与松弛等。
————————
①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那么,秦汉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为何未能完全瓦解自然经济,反而到魏晋以后自然经济有所加强?究其原因,首先,除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外,还与东汉末年以后的长期战乱、多政权并立有关。据统计:东汉从桓帝元嘉元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51年——公元210年)的59年中共发生战争141次,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的45年中发生战争71次。其间不仅战争多,规模大,而且破坏性也极大。烽火遍地,战争连年的结果,首先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百业萧条。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75年)有“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但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则降至“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所以,当时出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①。“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②,“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③的局面。仲长统说:“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④,司马朗说:“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土业无主,皆为公田”⑤,这是当时历史现状的真实反映。频繁的战争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交通中断,土地荒芜,城市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难于发展商品生产,必然使商品交换受阻,也必然影响到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
————————
①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② 《三国志》卷8《魏书·张繡传》。
③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
④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⑤ 《三国志》卷15《魏书·司马朗传》。
其次,当时多政权并立,货币极度紊乱,也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加固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魏、蜀、吴三国统治时期,各国的货币是不一的。例如:汉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坏“五铢钱”后,更铸“小钱”①。曹操为相时,乃罢“小钱”,还用“五铢钱”。曹丕当政后,“使民以谷帛为市”②。曹叡又更立“五铢钱”③。这是汉、魏之时的货币通行情况。而蜀国的刘备,在益州乃复铸“直百钱”④。至于吴国,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又铸“当千大钱”⑤。由于各地币制很乱,故金属货币难于通行,民间多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换,使自然经济色彩加强。
但要指出的是,魏晋以后的经济结构并未有本质的变化,农民、地主以及他们与市场的联系仍然存在,其社会经济形态并没有发生转型。
————————
①《后汉书》卷9《献帝纪》。
②《晋书》卷26《食货志》。
③ 《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散》。
④ 《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⑤ 《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