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上(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新发现》,《农业考古》1989年1期。
  《民乐东灰山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结语的“四、生产与社会发展阶段”。
[31] 郭素新:《再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0。第五章,第二节“人地关系、经济形态、社会发展阶段)
[32] 张景文等:《C14年代测定与中国海陆变迁研究的进展》,《第一次全国C14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4。
[3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齐乌云博士鉴定,研究报告待刊。
[34] 王立新等:《夏家店下层文化渊源刍论》,《北方文物》1993年2期。
  王立新等:《再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
[35]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1982年在火奴鲁鲁召开的商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于会议论文集,即Lin Yun  A Re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nzes of the Shang Culture and of the Northern Zone – Studies of Shang Archaeology,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36] 林沄:《北方系青铜器的开始》。
[37] 齐亚珍等:《锦县水手营子早期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38] 同注2,图3。
[39] 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3期。
[40] А.И.Мартынов Лесостепеая тагар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Новосибирск 1979.  图版31:18 
[41] В.В.Волков  Бронзовый и ранный железный век сеаерной Монголии Улан-батор 1976 图6;2。
[42] Jian jun Mei.“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jn Late Prehistory Xinjiang” Oxford  2000
图2.25:1。(转引自С.С.Черников Восточно- Казахстан в бронзовой веке М. 1960.图64)
[43]О.Н.Бадер Д.А.Крайнов М.Ф.Косарев Эпоха бронзы лесной полосы СССР М. 1987  图42:21、图44:38。
[44] Э.Б.Бадецкая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амятники в степях среднего Енисея. Ленинглад 1980.
图版Ⅴ:22。
[45] 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考古》1997年9期,图二:15。
[46]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图二一:3。
[47] 水野清一、江上波夫:《绥远青铜器》,图版三十六:14。
[48] 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环渤每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图一。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耳环采自:Н.А.Аванесова  Сериги и височиные подвески
андронов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Первобытная археология Сибири. Л. 1975.
林沄:《中国东北和北亚草原早期文化交流的一些现象》,(韩国)《博物馆纪要》12,檀国大学校中央博物馆,1997年。蒙古发现的耳环根据:
В.В.Волков  Бронзовый и ранный железный век сеаерной Монголии Улан-батор 1976 图16;6。
[49] Emma C. Bunker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Tarim Basin Vicinity 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Ⅱ.1998. 611页,图11-16。
[50] 同注34,图二:13。
[5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0。图版三三:5。
[52] А.Н.Марьяшев А.А.Горячев  Памятники кульсайского типа эрохи поздней и финальной
бронзы Семиречья —История и археология Семиречья.  Алматы  1999.  图9:1-4,11,12,16。  
[53] 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1993年定稿),《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54]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55] 李水城、水涛:《公元前1千纪的河西走廊西部》,《纪念宿白先生80寿辰文集》(未出版)。
[56] 张学正、水涛等《辛店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
[57] 许永杰:《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1978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此文认为辛店文化的产生与齐家文化的“大夏河类型”的消失有关;卡约文化的产生与齐家文化“湟水类型”的消逝有关。
[58] 安志敏:《略论甘肃东乡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之补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59] 同注49。
[60] 南玉泉:《辛店文化序列及其与卡约、寺洼文化的关系》,《考古类型学的理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
[61] 同注52。“唐汪式陶器的谱系研究”一章。
[62] 同注49。
[63] 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
[64] 南玉泉等:《寺洼—安国系统陶鬲的序列》,《文物》1987年2期。
[65] 同注48,第二章之3、寺洼文化。
[66] 李水城:《论董家台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三。
[67] 同注48,
[68] 同注58。
[69] 同注48,第二章之7、先周与西周文化。
  孙华:《关中商代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1期。
[70] 刘军社:《水系·古文化·古族·古国论——渭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华夏考古》1996年1期。
[71] 青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1期。
[72]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1979),《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
[73] 高东陆:《略论卡约文化》,《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
  又同注48,第四章之2、畜牧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74] 胡谦盈:《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抻》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5]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等地西周墓》,《考古》1978年5期。
[76] 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93年11期。
[77] 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卡约文化铜鬲》,《考古》1985年7期。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泾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年6期。
[79] 三宅俊成:《中国古代北方系青铜文化の研究》,国学院大学大学院,1999。
[80]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商文化之北界”一节。
[81] 田广金、史培军:《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2期。
[8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83] 曹建恩:《清水河县征集的商周青铜器》和《清水河县碓臼沟遗址调查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84] 张映文等:《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等:《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6期。
(薛家渠M1是当地农民先已挖出两件铜器的墓,关于这两件铜器的报导见马润臻:《绥德发现青铜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