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战国时齐、鲁一带的儒生和方士认为,天下最重要的大山有五座,称为五岳,其中又以泰山为最高,居五岳之首。泰山最高,自然离天最近,所以帝王应该登泰山之颠,筑坛祭天,称为“封”;在山南的梁父山辟场地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为了给自己的主张制造历史根据,他们编造了一套上古三王五帝、尧舜禹都曾封禅的传说,据说孔子也承认“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但他认为从西周以后却还没有一位君主有这样的资格。

    封禅既然是如此盛事,君主岂有不想一试的?齐国近水楼台,齐桓公被诸侯尊为霸主后,就准备封禅。相国管仲说古来封禅的帝王都是在完成“受命”之后,踌躇满志的桓公却反问道:“我的功绩比起古代‘受命’的君主来又有什么不如?” 管仲见说服不了他,就出了一道难题:“封禅要用【高阝】上的黍,北里的禾,江淮间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还必须出面凤凰、麒麟、嘉谷等各种祥瑞,现在有吗?”大概桓公只顾武功,没有得力的宣传部长和通讯社,一时造不出这么多祥瑞,封禅只得告吹。鲁国的季氏执掌大权后,不知天高地厚,也到泰山去祭天,着实被孔子讥笑了一番。

    灭六国后的第三年,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商议封禅典礼。当时天下一统,儒生们自然不敢拿“受命”来压秦始皇了。一些儒生则把这看成显示学问的好机会,于是旁征博引,各不相让,展开了激烈辩论。秦始皇见这批书呆子争个不休,提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干脆不再理会,仿照秦国在雍(今陕西凤翔)祭上帝的方式完成了封禅。儒生们空忙了一场,作用一点没有发挥,好不恼怒。正好秦始皇上泰山途中遇到暴风雨,自然成为儒生们讥讽的内容。十二年后秦朝覆灭,更证明了儒生们的先见之明,秦始皇成了“无德而用事”的典型,封禅也更加显得崇高而伟大了。

    帝王们自不必说,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都盼着有机会分享这份荣光,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盛况。公元前一一○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主管天文观测、国家历史和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却未能随行,气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留下遗嘱:“皇上续断绝了千年的传统,到泰山封禅我作为太史不能随行,是命也夫!命也夫!我死后,你一定能继任太史,千万不要忘了我想完成什么著作。”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要没有这次封禅,或许就不会有司马迁发愤著成的《史记》了。

    汉武帝以后能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也是屈指可数。分裂割据的君主固然不敢举行封禅,就是统一王朝的皇帝也未必能去得成。因为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中央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皇帝和主要的大臣要离开首都一段时间并非易事。如此大规模的巡游和封禅大典的开支也不是小数,要不是国库充盈就难以负担。耽于安乐的皇帝受不了旅途劳顿,轻易不愿离开宫殿。开国皇帝往往来不及完成这样的盛事,守成的皇帝要没有什么明显的文治武功,大多也不敢做出超越乃父乃祖的事来。何况封禅过的皇帝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未必完满,这也使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们望而却步了。

    在进行过封禅的皇帝中,宋真宗大概是最谈不上有什么功业的,但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天书封禅”运动却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四年,史书也有详细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封禅真相的机会。

    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一○○八年二月十二日),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

    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朕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竹录】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详符》三篇。”朕肃然起敬,想起身回答,神人已不见踪影。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朕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到今天,正好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二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

    首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称贺。随后真宗步行到承天门,瞻仰天书,下拜致敬,派二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王旦跪进天书,真宗下拜接受,亲自放在轿子中,引导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只见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跪受后,又命陈尧叟宣读,三幅黄字所写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皇帝又跪奉天书,用帛裹住后放入金匮。群臣在崇政致贺,皇帝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大喝五天。

    这真是旷古未有的大吉大喜,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等马上引经据典,阐述天书的伟大深远意义。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祥符纷纷上报。为了表达全国臣民的迫切心情,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军队将士、地方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和各地长老二万四千三百多人,五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皇帝顾及国家利益,惟恐国库不足,但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详细的仪式。丁谓为让皇帝了解财政方面的大好形势,特意将历年收支数据编成《景德会计录》,与封禅大典的经费预算一起上报,获得皇帝嘉奖。

    对天书降临作过特殊贡献的王钦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担任大典的常务总指挥。六月初六,王钦若从乾封县(今山东泰安)报告:泰山涌出醴泉,苍龙降临锡山。不久,木工董祚在醴泉亭以北的树上又见到挂着一块黄帛,上面有字,但不认识。皇城使王居正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见帛上写着真宗的名字,赶紧报告王钦若。王钦若躬奉帛书,让太监飞马捧往首都。真宗立即在崇政殿召集群臣,又亲自宣布了第二个特大喜讯:

    五月十七日子夜,朕又梦见上次见到的神人对我说:“下月中旬,将在泰山赐给你天书。”朕马上密令王钦若等人,一旦发现祥异就立即上报,如今果然与所梦符合。上天如此关怀保佑,朕真怕担当不起呀!

    王旦率众臣拜贺,将天书奉迎至含芳园正殿,又由真宗隆重奉接。这次的天书写得更明白:

    你对我如此孝顺崇敬,养育百姓使他们幸福。物赐以嘉瑞,要让百姓们都知道。对我告诉你的话要保密,对我的意思要好好理解。国运一定能永远昌盛,你也可以健康长寿。

    群臣当然理解上天的意旨,立即给真宗上了尊号,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不久,各种祥瑞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钦若献上芝草八千株,赵安仁献上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余株,各地贡献的芝草、嘉禾、瑞木、三脊茅草多得无法统计。

    为了永久供奉天书,真宗决定修建玉清昭应宫。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估计需要十五年时间,总指挥(修宫使)丁谓下令打破常规,日夜施工。对这项政治任务当然要坚持高标准,并且不能算经济账,监工太监刘承【王圭】严格照图纸验收,有丝毫不合格就全部拆毁重建。结果,这座有二千六百十间的宏伟建筑在七年内建成。

    九月二十八日,真宗亲自在崇德殿演习封禅仪式。十月初四,在载着天书的豪华玉车引导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十七天后到达泰山。王钦若等献的芝草已多达三万八千多株,在短短的三个月中竟又翻了两番,不知是解决了人工培植的难题,还是发现了新的产地。不过,比起以后亳州献的九万五千株来,胆子还是不够大的。经过三天斋戒,真宗登泰山项完成了祭天仪式,第二天又在社首山举行了祭地典礼。于是真宗登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宣布大赦天下,特许全国百姓大喝三天。接着在穆清殿举行盛大宴会,还在殿门外为当地父老开宴。十一月二十日,真宗回到开封,群臣的歌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