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竟是有使相一职的,寇准向真宗谢恩,说都是陛下的恩德,真宗告诉他是王旦举荐的结果,寇准深感惭愧,慨叹自己远不如王旦。寇准到任后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平时也超标准地享受,被人告发,真宗大怒:“寇准什么事都学我的样,这还了得!”如果有人稍加发挥,这完全够得上大罪。王旦却不紧不慢地说:“寇准人倒是贤能的,可就是呆得没有办法”。真宗的气消了,也就不再追究。
而对王钦若这样的奸臣,王旦力劝真宗不要任命他为宰相。直到十年后王旦逝世,王钦若才如愿以偿。但他对王钦若也留有余地,当王钦若因与人在真宗面前争吵,引起真宗愤怒时,王旦并没有落进下石,而是劝真宗按正常途径处理。虽然王旦不得不带头庆贺天书降临,但对那些借献祥瑞钻营的人却不屑一顾。当陈彭年通过副相向敏中送上一篇文章,王旦不看一眼就用纸封了。向敏中请他看一下,他说:“还不是想通过献祥瑞往上爬。”太监刘承【王圭】深受真宗宠幸,临死时请求封为节度使,真宗对王旦说:“要不他死不瞑目。”王旦却不为所支,反问道:“要是以后有人要当枢密使(国防部长),怎么办?”真宗只得作罢。
王旦家中经常宾客满堂,却从不接受私人请托。他了角了值得推荐的人后,总是秘密报告皇帝,即使被采纳后也从不声张。直到他死后史官修《真宗实录》,才从档案中发现很多官员都是他推荐的。谏议大夫张师德是新科状元,两次上王旦门都未见上,以为被人家说了坏话,托向敏中向王旦解释。当讨论任命知制造(为皇帝起草诏令)一职时,王旦说:“可惜呀!要不该是张师德的。”原来王旦一直在皇帝面前称赞张师德,但见张师德两次上门,很不以为然,说:“中了状元,本来就前程无量,应该耐心等待。要是大家都靠走门路,没有门路的人怎么办?”他不顾向敏中的一再请求,还是决定暂缓提升张师德,“聊以戒贪进,激薄俗也”。
王旦的政治技巧也可谓炉火纯青。他到兖州执行公务,太监周怀政同行,想找机会与他见面,他必定要等随从到全,穿上公服在办公室会见,谈完公事后就退场。以后周怀政因罪被杀,大家才佩服王旦的远见。一次发生蝗灾后,有人拾了死蝗虫报告真宗,真宗给大臣看了,第二天大臣们就带着死蝗虫要求在朝堂展览,然后率百官庆贺蝗灾的结束,只有王旦坚持不同意。过了几天各地上报,说飞蝗蔽天,真宗看着王旦说:“要是真让百官庆贺了,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一个算命人因为对宫内的事说三道四被杀了,在抄他家时发现了大批官员向他问吉凶的信件。真宗大怒,要御史立案追查,王旦说:“这是人之常情,再说他们也没有谈公事,算不上犯罪。”真宗的气还不能平息,王旦就拿出自己问过卦的纸来说:“我年青微贱时也不免问过卦,一定要处罚,就将我送监狱罢。”真宗说: “此事已经揭露了,总得有个交代呀!”王旦说:“我作为宰相是要执国法的,岂能自己犯法?希望不要声张出去让别人抓把柄。”真宗碍着王旦的面子,答应让王旦处理。王旦回到办公处,立即将这些材料全部烧毁。果然真宗又改变主意,派人来取,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有关官员因此而逃避了一场灾难。
王旦敬重寡嫂,与弟弟王旭极其友爱,子女的婚姻不讲门第。平时生活俭朴,用的衣被都是极普通的。他从来不买田置宅,认为子孙应当自立,否则有了田宅,反使他们争夺出丑。真宗觉得他的住宅太差,要替他装修,他说这是先人的故居,不能改变。他对家人从不发怒,饭食不干净或不合口味,只是不吃,却不怪罪。家里人试他,故意在肉汤中放了点墨,他就只吃饭,说今天正好不想吃肉。下一次又在饭中放了点墨,他又说今天不爱吃饭,给我做些粥吧。
可见王旦完全够得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不愧为道德的典范。王旦顺从真宗,为伪造的天书圆谎,并不是识不破王钦若的阴谋,更不是贪图一尊美珠,而是不敢与“最高指示”对抗。他可以千方百计化解真宗的怒气,保护寇准和其他官员;也可以巧妙地抵制太监的非分要求,拖延执行皇帝随心所欲的决定;但一旦意识到已经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心时,就再也没有勇气表示不顺从了。固然,我们可以指责王旦的私心,但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要求臣下揭露皇帝制造谎言实在是难乎其难,何况皇帝说的谎正是他本来就应该有的“天命”!
王旦为自己的失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他只能一次次带头欢呼庆贺,一次次奉着伪造的“天书”主持各种大典。他的良心受到强烈的自责,常常闷闷不乐,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没有其他过错,只有不劝阻天书这件事,是赎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头发,穿上黑衣服下葬。”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逃脱不了历史的评判。但宋朝社会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可以想象,这样大规模的巡游、庆祝、祭祀、建筑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样狂热的运动又给社会留下了多少创伤?从这一角度,我们是无法为王旦开脱的。
比起王旦来,寇准的失足更不光彩。他受王钦若排挤后当了十三年的地方官,再也耐不得寂寞了。天禧三年(一○一九),巡检朱能与太监周怀政勾结,谎称在乾【礻右】山发现了天书。乾【礻右】山就在寇准的辖境,他女婿王曙与周怀政关系密切,劝寇准与朱能合作,寇准就将天书降临的“喜讯”上报朝廷,因而得到真宗的好感。 王钦若罢相后, 寇准以上获得了代理宰相的任命。当时有人劝寇准:“你的上策是到达首都附近后坚决称病要求改任地方官,中策是入朝廷后就揭发乾【礻右】山天书的骗局,最下策是再当宰相,这会毁了你一生的声望。” 但挡不住宰相的诱惑,寇准将宝押给了朱能和周怀政。一年后,寇准受丁谓陷害罢相。一个月后,周怀政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丁谓与皇后揭发了朱能伪造天书事件,寇准被贬相州(今河南安阳)。接着朱能拒捕后自杀,寇准又被贬到道州(今湖南道县),真宗死后更被贬到了雷州(今广东海康),一年多后死于当地。本来,受丁谓这样的奸臣排斥会受到舆论的同情,但与朱能伪造天书联系起来就成了寇准洗不清的污点。或许有人要为寇准辩护:上报天书无非是随大流,手段不妨卑鄙。我不想对寇准的政治伦理作出价值评判,但试问,要是他不与朱能之类划清界线,政治上还能有什么作为?他复出后一年就再次下台,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在君臣上下丧心病狂时,知识分子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依然有人公开批评真宗的行为。当天书降临,百官争言祥瑞时,龙图阁侍制孙【百大百】却对真宗说:“我听过一句话:‘天何言哉!’天连话都没有,岂会有书吗?”真宗决定祀汾阴后,孙【百大百】上疏,从八方面提出了反对理由。他一针见血地揭露群臣的丑态:“现在见一只野雕、山鹿就当成祥瑞奏报,秋天旱灾冬天打雷也要作为吉兆称贺,背地里说怪话取笑的人有的是。”他甚至将真宗与同样封禅泰山、祀老子的唐明皇相比,劝真宗吸取唐明皇的教训,“早自觉寤”,“无为明皇不及之悔”。其他如王曾、张【上日下文】、崔立、张咏、任布等也都提出过各种反对意见。王曾还拒不接受“会灵观使”的任命,真宗责问道:“大臣应该傅会国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为何竟不合作?”王曾说:“皇帝听意见称为明,臣子尽忠心称为义。我只懂得义,不知道什么合作不合作。”他因此丢了副宰相的官,却未改初衷。
孙【百大百】等人幸而生在优容士大夫的宋朝,真宗也还有一点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所以至多只是罢官降职。要是生在明朝,少不了会被拉到午门外打一顿屁股,或许会被活活打死。要是遇到一位暴君,必定有杀身之祸,说不定会殃及九族。要是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肯定会被批被斗臭,砸烂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其中有人被割断喉管再枪毙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因此而揪出一个反革命集团,更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规律性结果。但即使如此,不也还是有人在说真话吗?
写到这里,我自然想到了我们都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想到了当时更加狂热的“忠字化”运动,不少方面竟与天书封禅运动如出一辙。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居然会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重演,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几年前到泰安开会,在岱庙观赏“封禅大典”,看来是作为传统文化在向世人展示,或许也是为了吸引中外游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若干年后会不会将 “文化革命”、“忠字化”搬出来表演一番?是作为传统文化,还是作为商品经济呢?
而对王钦若这样的奸臣,王旦力劝真宗不要任命他为宰相。直到十年后王旦逝世,王钦若才如愿以偿。但他对王钦若也留有余地,当王钦若因与人在真宗面前争吵,引起真宗愤怒时,王旦并没有落进下石,而是劝真宗按正常途径处理。虽然王旦不得不带头庆贺天书降临,但对那些借献祥瑞钻营的人却不屑一顾。当陈彭年通过副相向敏中送上一篇文章,王旦不看一眼就用纸封了。向敏中请他看一下,他说:“还不是想通过献祥瑞往上爬。”太监刘承【王圭】深受真宗宠幸,临死时请求封为节度使,真宗对王旦说:“要不他死不瞑目。”王旦却不为所支,反问道:“要是以后有人要当枢密使(国防部长),怎么办?”真宗只得作罢。
王旦家中经常宾客满堂,却从不接受私人请托。他了角了值得推荐的人后,总是秘密报告皇帝,即使被采纳后也从不声张。直到他死后史官修《真宗实录》,才从档案中发现很多官员都是他推荐的。谏议大夫张师德是新科状元,两次上王旦门都未见上,以为被人家说了坏话,托向敏中向王旦解释。当讨论任命知制造(为皇帝起草诏令)一职时,王旦说:“可惜呀!要不该是张师德的。”原来王旦一直在皇帝面前称赞张师德,但见张师德两次上门,很不以为然,说:“中了状元,本来就前程无量,应该耐心等待。要是大家都靠走门路,没有门路的人怎么办?”他不顾向敏中的一再请求,还是决定暂缓提升张师德,“聊以戒贪进,激薄俗也”。
王旦的政治技巧也可谓炉火纯青。他到兖州执行公务,太监周怀政同行,想找机会与他见面,他必定要等随从到全,穿上公服在办公室会见,谈完公事后就退场。以后周怀政因罪被杀,大家才佩服王旦的远见。一次发生蝗灾后,有人拾了死蝗虫报告真宗,真宗给大臣看了,第二天大臣们就带着死蝗虫要求在朝堂展览,然后率百官庆贺蝗灾的结束,只有王旦坚持不同意。过了几天各地上报,说飞蝗蔽天,真宗看着王旦说:“要是真让百官庆贺了,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一个算命人因为对宫内的事说三道四被杀了,在抄他家时发现了大批官员向他问吉凶的信件。真宗大怒,要御史立案追查,王旦说:“这是人之常情,再说他们也没有谈公事,算不上犯罪。”真宗的气还不能平息,王旦就拿出自己问过卦的纸来说:“我年青微贱时也不免问过卦,一定要处罚,就将我送监狱罢。”真宗说: “此事已经揭露了,总得有个交代呀!”王旦说:“我作为宰相是要执国法的,岂能自己犯法?希望不要声张出去让别人抓把柄。”真宗碍着王旦的面子,答应让王旦处理。王旦回到办公处,立即将这些材料全部烧毁。果然真宗又改变主意,派人来取,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有关官员因此而逃避了一场灾难。
王旦敬重寡嫂,与弟弟王旭极其友爱,子女的婚姻不讲门第。平时生活俭朴,用的衣被都是极普通的。他从来不买田置宅,认为子孙应当自立,否则有了田宅,反使他们争夺出丑。真宗觉得他的住宅太差,要替他装修,他说这是先人的故居,不能改变。他对家人从不发怒,饭食不干净或不合口味,只是不吃,却不怪罪。家里人试他,故意在肉汤中放了点墨,他就只吃饭,说今天正好不想吃肉。下一次又在饭中放了点墨,他又说今天不爱吃饭,给我做些粥吧。
可见王旦完全够得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不愧为道德的典范。王旦顺从真宗,为伪造的天书圆谎,并不是识不破王钦若的阴谋,更不是贪图一尊美珠,而是不敢与“最高指示”对抗。他可以千方百计化解真宗的怒气,保护寇准和其他官员;也可以巧妙地抵制太监的非分要求,拖延执行皇帝随心所欲的决定;但一旦意识到已经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心时,就再也没有勇气表示不顺从了。固然,我们可以指责王旦的私心,但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要求臣下揭露皇帝制造谎言实在是难乎其难,何况皇帝说的谎正是他本来就应该有的“天命”!
王旦为自己的失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他只能一次次带头欢呼庆贺,一次次奉着伪造的“天书”主持各种大典。他的良心受到强烈的自责,常常闷闷不乐,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没有其他过错,只有不劝阻天书这件事,是赎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头发,穿上黑衣服下葬。”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逃脱不了历史的评判。但宋朝社会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可以想象,这样大规模的巡游、庆祝、祭祀、建筑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样狂热的运动又给社会留下了多少创伤?从这一角度,我们是无法为王旦开脱的。
比起王旦来,寇准的失足更不光彩。他受王钦若排挤后当了十三年的地方官,再也耐不得寂寞了。天禧三年(一○一九),巡检朱能与太监周怀政勾结,谎称在乾【礻右】山发现了天书。乾【礻右】山就在寇准的辖境,他女婿王曙与周怀政关系密切,劝寇准与朱能合作,寇准就将天书降临的“喜讯”上报朝廷,因而得到真宗的好感。 王钦若罢相后, 寇准以上获得了代理宰相的任命。当时有人劝寇准:“你的上策是到达首都附近后坚决称病要求改任地方官,中策是入朝廷后就揭发乾【礻右】山天书的骗局,最下策是再当宰相,这会毁了你一生的声望。” 但挡不住宰相的诱惑,寇准将宝押给了朱能和周怀政。一年后,寇准受丁谓陷害罢相。一个月后,周怀政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丁谓与皇后揭发了朱能伪造天书事件,寇准被贬相州(今河南安阳)。接着朱能拒捕后自杀,寇准又被贬到道州(今湖南道县),真宗死后更被贬到了雷州(今广东海康),一年多后死于当地。本来,受丁谓这样的奸臣排斥会受到舆论的同情,但与朱能伪造天书联系起来就成了寇准洗不清的污点。或许有人要为寇准辩护:上报天书无非是随大流,手段不妨卑鄙。我不想对寇准的政治伦理作出价值评判,但试问,要是他不与朱能之类划清界线,政治上还能有什么作为?他复出后一年就再次下台,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在君臣上下丧心病狂时,知识分子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依然有人公开批评真宗的行为。当天书降临,百官争言祥瑞时,龙图阁侍制孙【百大百】却对真宗说:“我听过一句话:‘天何言哉!’天连话都没有,岂会有书吗?”真宗决定祀汾阴后,孙【百大百】上疏,从八方面提出了反对理由。他一针见血地揭露群臣的丑态:“现在见一只野雕、山鹿就当成祥瑞奏报,秋天旱灾冬天打雷也要作为吉兆称贺,背地里说怪话取笑的人有的是。”他甚至将真宗与同样封禅泰山、祀老子的唐明皇相比,劝真宗吸取唐明皇的教训,“早自觉寤”,“无为明皇不及之悔”。其他如王曾、张【上日下文】、崔立、张咏、任布等也都提出过各种反对意见。王曾还拒不接受“会灵观使”的任命,真宗责问道:“大臣应该傅会国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为何竟不合作?”王曾说:“皇帝听意见称为明,臣子尽忠心称为义。我只懂得义,不知道什么合作不合作。”他因此丢了副宰相的官,却未改初衷。
孙【百大百】等人幸而生在优容士大夫的宋朝,真宗也还有一点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所以至多只是罢官降职。要是生在明朝,少不了会被拉到午门外打一顿屁股,或许会被活活打死。要是遇到一位暴君,必定有杀身之祸,说不定会殃及九族。要是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肯定会被批被斗臭,砸烂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其中有人被割断喉管再枪毙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因此而揪出一个反革命集团,更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规律性结果。但即使如此,不也还是有人在说真话吗?
写到这里,我自然想到了我们都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想到了当时更加狂热的“忠字化”运动,不少方面竟与天书封禅运动如出一辙。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居然会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重演,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几年前到泰安开会,在岱庙观赏“封禅大典”,看来是作为传统文化在向世人展示,或许也是为了吸引中外游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若干年后会不会将 “文化革命”、“忠字化”搬出来表演一番?是作为传统文化,还是作为商品经济呢?
上一篇:《诗论》“留白”问题的再探讨
下一篇: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