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人而不仁如乐何”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一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6]的教导,从“心术”的角度,集中讨论礼教、乐教的功能。概而言之,以礼教修外(形、身),以乐教治内(心),礼教端正身形,乐教陶冶心灵。但礼教、乐教都要促成身心的一致,声、情、气、性、形、神之合一。
第20—21简:“至容貌,所以度节也。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17]这里肯定容貌之端庄、行止合符仪节的重要性。真诚的聘问、祭祀之礼,要求致礼者身与心的和谐一致,礼与义的完满统一。第22—23简:“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18]?较之礼仪,乐教有更深厚的影响。真情之声,能深深地拨动人的心弦。谛听、吟诵、观看、欣赏《韶》、《夏》、《赉》、《武》之乐舞,可以收敛身心,健康地抒发情感。正声雅乐,启导人们返回人性本始的善(“反善复始”),振奋正气。第28简:“凡古乐龙心,益乐龙指”[19]。综合李零、赵建伟的校读,“龙”为“动”, “益”为“淫”,“指”为“嗜”[20],即古乐打动人心,淫乐挑逗嗜欲。第29-31简:“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乐,其性相近也,是故其心不远。哭之动心也,浸杀,其央恋恋如也,戚然以终。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其央则流如也以悲,悠然以思”。人性相近,其心不远。哭泣、乐音都能动人之心弦,悲戚和欢乐随着体内之气变化、转移,移情之于心,引起人们的沉思。第31—33简:“凡忧思而后悲,凡乐思而后忻。凡思之用心为甚。难,思之方也。其声变则其心变,其心变则其声亦然。吟,游哀也。噪,游乐也。啾,游声[也]。呕,游心也。”[21]此段文字后半依李零改定。“难”,李读为“叹”。“游”,李释为“流”,即流露之意。[22]忧思、乐思,是思虑之心对情气之心的提升,反过来加深了悲欢的内涵,辅助了意志之心。音声的变化与心境的变化相互缠绕,相互影响。浅唱低吟,或高歌唱和,均可抒发心志,养性怡情,足见乐教可以促成情气与心灵的互动,并且比礼教更契入内心。这里着重讲声、音、情、气、心思、性格、身形、容色的连续性、整体性,犹如气流,由内而外,由外而内。
礼教、乐教的目的,如前所引,乃“所以生德于中者也”。仪态、音声都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出于心又深入于心,护持、培养道德意志、情感。礼教用以端正容貌和行为举止,“是以敬焉”,让君子以严肃、庄敬、和乐的生命投入社会人事;乐教“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变化气质,调整心境。礼容通过正衣冠、正身形来正心,乐事通过抒情怀、修内心来正身,礼容、乐事又都是协和身心的手段。这也是《性自命出》的“心术”之重要内容。
三、内外交修,心身互正?
《性自命出》的身心观,是身心的一体观,也是修身养心的互动观。下篇首章,简36—38: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伪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其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23]起此章认为,学习圣贤人格的方便取径是乐教。通过音乐教化,人们不会停留在外在形式或现象上模仿,而可以从内心感悟圣贤内在的仁德,做到身心不二,我之心与圣贤之心相贯通。这里来不得半点伪饰。孔子讲“不二过”,如果某人同样的错误犯了十次,那么我们可以判断,此人身体行为的错,根子却系在心上。透过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可知他内心的情状。
这实际上就提出了“内外交修”的课题。《性自命出》的作者为君子的修养开示了许多门径、方法。如简37—40:“□,义之方也。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24]这是围绕内心之仁的展开,是对孔子“为仁之方”所做的注脚。孔子强调“言忠信,行笃敬”,“温柔敦厚”,“仁者,其言也讠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25]。 总起来说,孔子主张的君子人格是内在之“仁”、“诚”、“忠”、“信”与外在颜色、容貌、辞气、仪态的统一。
第43—46简:“有其为人之节节如也,不有夫柬柬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柬柬如也,不有夫恒怡之志则缦。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26]柬柬,李零疑读“謇謇”,指诚信之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巧言令色,鲜矣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7]本篇则指出,人在身形外貌、行为举止上符合礼节,而没有笃实敦厚之心,就是文胜其质,就会使内在仁心和道德意志渐渐消蚀。一个人油嘴滑舌,轻慢矜夸,没有诚朴之心,就会流荡失守。本篇反对伪诈、虚情假意、文过饰非,认为谨慎是行仁之方,肯定真诚淳朴的可贵。第59—60简:“凡悦人勿吝也,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28]此处也是强调以心导身,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最后一章,对本篇身心统一观作出了总的概括。本章发挥孔子的人生理想和“吾与点也”的洒脱气象,指出,君子要做到“身”、“行”、“状”、“貌”和“心志”的契合无间,既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担当精神,又有淡泊、谦逊、宽容、博大的胸襟,思虑深沉、真挚,还要有温文尔雅、笃诚庄敬的容色,并且尽可能做到,在欢悦、忧患、怒嗔时保持节制,避免过份耗费体内之气。最后,第65—67简:“君子执志必有夫广广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29]所谓“身以为主心”是强调以端正身形来端正吾人之心,或者说“以身正心”。居恭色庄是用以涵养心性,端正内心的。修内与修外,正心与正身,于此达到完满的统一。
综上所述,《性自命出》是以儒家身心观为内容,以探讨“心术”为中心的一篇文章,它区分了“无定志”的血气情感之“心”、有定志的道德意志之“心”和介乎二者之间的思虑之“心”,认定“心有志也,无与不可”,即意志之心对人的身体活动的参与、指向,对人之身、形、状、貌、情、气的主导作用。它又暗示情气之心、思虑之心与意志之心是为“一心”,相互影响、摩荡,肯定声音、情气、物欲、身形的反作用,因而人总是有所不安。而要求得心定身安,则必须辅以礼乐,用来调节情气,协和身心,建立主体性,接引外物。礼、乐都要求身心的一致,但礼教侧重于端正身形,乐教侧重于陶冶心灵。所谓君子的人格形象,是内在“仁”、“诚”、“忠”、“信”与外在颜色、容貌、辞气、仪表的统一。这就要内外交修,身与心的相互端正。该篇强调礼乐之教的目的是辅弼、帮助人们,让道德在人们的内心扎下根来 (“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端正身形对于护持心志有很大作用(“身以为主心”),且以“古乐动心”,终而“闻道反己”,“修身近至仁”。要之,该篇反复探讨声音、容色、仪表、情气、身形、心思、德性之有张力的统一,由内而外,由外而内,浑然一体。此即《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注释:
[1]拙文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乃针对李泽厚和陈来二先生文而发。李文《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陈文《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主要参考文献有:
a)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
b)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 又见李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
第20—21简:“至容貌,所以度节也。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17]这里肯定容貌之端庄、行止合符仪节的重要性。真诚的聘问、祭祀之礼,要求致礼者身与心的和谐一致,礼与义的完满统一。第22—23简:“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18]?较之礼仪,乐教有更深厚的影响。真情之声,能深深地拨动人的心弦。谛听、吟诵、观看、欣赏《韶》、《夏》、《赉》、《武》之乐舞,可以收敛身心,健康地抒发情感。正声雅乐,启导人们返回人性本始的善(“反善复始”),振奋正气。第28简:“凡古乐龙心,益乐龙指”[19]。综合李零、赵建伟的校读,“龙”为“动”, “益”为“淫”,“指”为“嗜”[20],即古乐打动人心,淫乐挑逗嗜欲。第29-31简:“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乐,其性相近也,是故其心不远。哭之动心也,浸杀,其央恋恋如也,戚然以终。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其央则流如也以悲,悠然以思”。人性相近,其心不远。哭泣、乐音都能动人之心弦,悲戚和欢乐随着体内之气变化、转移,移情之于心,引起人们的沉思。第31—33简:“凡忧思而后悲,凡乐思而后忻。凡思之用心为甚。难,思之方也。其声变则其心变,其心变则其声亦然。吟,游哀也。噪,游乐也。啾,游声[也]。呕,游心也。”[21]此段文字后半依李零改定。“难”,李读为“叹”。“游”,李释为“流”,即流露之意。[22]忧思、乐思,是思虑之心对情气之心的提升,反过来加深了悲欢的内涵,辅助了意志之心。音声的变化与心境的变化相互缠绕,相互影响。浅唱低吟,或高歌唱和,均可抒发心志,养性怡情,足见乐教可以促成情气与心灵的互动,并且比礼教更契入内心。这里着重讲声、音、情、气、心思、性格、身形、容色的连续性、整体性,犹如气流,由内而外,由外而内。
礼教、乐教的目的,如前所引,乃“所以生德于中者也”。仪态、音声都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出于心又深入于心,护持、培养道德意志、情感。礼教用以端正容貌和行为举止,“是以敬焉”,让君子以严肃、庄敬、和乐的生命投入社会人事;乐教“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变化气质,调整心境。礼容通过正衣冠、正身形来正心,乐事通过抒情怀、修内心来正身,礼容、乐事又都是协和身心的手段。这也是《性自命出》的“心术”之重要内容。
三、内外交修,心身互正?
《性自命出》的身心观,是身心的一体观,也是修身养心的互动观。下篇首章,简36—38: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伪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其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23]起此章认为,学习圣贤人格的方便取径是乐教。通过音乐教化,人们不会停留在外在形式或现象上模仿,而可以从内心感悟圣贤内在的仁德,做到身心不二,我之心与圣贤之心相贯通。这里来不得半点伪饰。孔子讲“不二过”,如果某人同样的错误犯了十次,那么我们可以判断,此人身体行为的错,根子却系在心上。透过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可知他内心的情状。
这实际上就提出了“内外交修”的课题。《性自命出》的作者为君子的修养开示了许多门径、方法。如简37—40:“□,义之方也。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24]这是围绕内心之仁的展开,是对孔子“为仁之方”所做的注脚。孔子强调“言忠信,行笃敬”,“温柔敦厚”,“仁者,其言也讠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25]。 总起来说,孔子主张的君子人格是内在之“仁”、“诚”、“忠”、“信”与外在颜色、容貌、辞气、仪态的统一。
第43—46简:“有其为人之节节如也,不有夫柬柬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柬柬如也,不有夫恒怡之志则缦。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26]柬柬,李零疑读“謇謇”,指诚信之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巧言令色,鲜矣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7]本篇则指出,人在身形外貌、行为举止上符合礼节,而没有笃实敦厚之心,就是文胜其质,就会使内在仁心和道德意志渐渐消蚀。一个人油嘴滑舌,轻慢矜夸,没有诚朴之心,就会流荡失守。本篇反对伪诈、虚情假意、文过饰非,认为谨慎是行仁之方,肯定真诚淳朴的可贵。第59—60简:“凡悦人勿吝也,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28]此处也是强调以心导身,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最后一章,对本篇身心统一观作出了总的概括。本章发挥孔子的人生理想和“吾与点也”的洒脱气象,指出,君子要做到“身”、“行”、“状”、“貌”和“心志”的契合无间,既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担当精神,又有淡泊、谦逊、宽容、博大的胸襟,思虑深沉、真挚,还要有温文尔雅、笃诚庄敬的容色,并且尽可能做到,在欢悦、忧患、怒嗔时保持节制,避免过份耗费体内之气。最后,第65—67简:“君子执志必有夫广广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29]所谓“身以为主心”是强调以端正身形来端正吾人之心,或者说“以身正心”。居恭色庄是用以涵养心性,端正内心的。修内与修外,正心与正身,于此达到完满的统一。
综上所述,《性自命出》是以儒家身心观为内容,以探讨“心术”为中心的一篇文章,它区分了“无定志”的血气情感之“心”、有定志的道德意志之“心”和介乎二者之间的思虑之“心”,认定“心有志也,无与不可”,即意志之心对人的身体活动的参与、指向,对人之身、形、状、貌、情、气的主导作用。它又暗示情气之心、思虑之心与意志之心是为“一心”,相互影响、摩荡,肯定声音、情气、物欲、身形的反作用,因而人总是有所不安。而要求得心定身安,则必须辅以礼乐,用来调节情气,协和身心,建立主体性,接引外物。礼、乐都要求身心的一致,但礼教侧重于端正身形,乐教侧重于陶冶心灵。所谓君子的人格形象,是内在“仁”、“诚”、“忠”、“信”与外在颜色、容貌、辞气、仪表的统一。这就要内外交修,身与心的相互端正。该篇强调礼乐之教的目的是辅弼、帮助人们,让道德在人们的内心扎下根来 (“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端正身形对于护持心志有很大作用(“身以为主心”),且以“古乐动心”,终而“闻道反己”,“修身近至仁”。要之,该篇反复探讨声音、容色、仪表、情气、身形、心思、德性之有张力的统一,由内而外,由外而内,浑然一体。此即《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注释:
[1]拙文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乃针对李泽厚和陈来二先生文而发。李文《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陈文《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主要参考文献有:
a)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
b)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 又见李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
上一篇:《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下一篇:风雨古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