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鹘文《罗摩衍那》看佛教对印度史诗的融摄(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容易将这一称呼与印地语中的称呼联系起来。
6. 1-2 atïγ-lïγ bïčïn-lïγ 意为“熊和猴”。其中,bïčïn-lïγ一词,根据后缀形式来判断,它使用的是软颚音形式,[11].但学界多否认bïčïn这一软颚音形式的存在。[12]
12. 2 nantasuntu 罗摩为穿越海洋而建造的长石桥。印度文献一般称之为Rāmasetu,即罗摩桥。该桥建于海峡之上,把楞伽城和印度大陆连结起来。由于此桥是罗摩在建筑之神的儿子那罗(Nala)神猿的帮助下建立的,因而也就有了那罗桥(Nalasetu)之称。在回鹘文写本中,此桥的名称写作Nantasuntu。在佛教混合梵语文献中,人们常可发现元音l与卷舌音d互换的现象。梵文中的Nala在和田塞语文献中写作Nanda,后者的形式可能来源于梵文Nada的中间过渡形式。Suntu,相当于梵文的setu,意为桥、堤坝、堰、台等。[13]那么,此处为何要将梵文中原有的e替换为un呢?我们无法找到其来源。其中的n音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衍字或作为连接下一个字母的连字符来看待,但将梵文中的e音替换为u(w)似乎难以解释,因为,在回鹘文文献中,e音通常都是用y来表示的。[14]
13. 4 xulumi 为史诗《罗摩衍那》中大颌圣猴哈奴曼(Hanumān)的异写。因为Hulumi与Hanumān相差甚远,故二者之间应有一过渡形式。然而,这种现象在和田塞语中和龟兹语和焉耆语中均无法找到。惟藏文中有与之相近的三种形式——Halumandha、Halumanda和Hilumandju。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14. 3-4 lankuri balïq 被圣猴哈奴曼放火焚烧的楞伽城(梵文作Laxkāpura),由楞伽(Laxkā)加表示城市的后缀pura构成。至于楞伽城的位置,有人说是锡兰(斯里兰卡),但是不同的意见很多,无法定论。本文献中,楞伽城的回鹘文形式是Lankuri,当源自梵文Laxkāpura,尽管-p-在这里完全消失了。在敦煌发现的回鹘文佛教诗歌中,此城的名称又写作Langkapur。[15]
23. 4 - 24. 1 yangï yïl bašï 意为“新年之始”。
24. 2 ram 很可能为aram = aramay(正月)的异写。尽管月份的名称aram-ram之来源仍未澄清,但与印地语罗摩故事之间的关联则是可以确定的。众所周知,在操印地语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印度历法的节庆都与罗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回鹘佛教节日是否有关,则无由论说。
25. 5 tintar 来自粟特语dynd’r/dynt’r,其原意为“信持宗教者”。此字既可用于粟特语,又可用于回鹘语,多指摩尼教徒,但有时又用于指代佛教徒或景教徒。[16]
三、汉 译 文
哦!让我们祝福[下列的事情]吧!(1行)
在很久以前,十头魔王劫走了英雄罗摩的妻子悉多可敦(Sītā Xatun);(1~5行)就在那时,英雄罗摩率领由数千只熊罴和猴子组成的大军出发了,(5~7行)它们的行进使群山摇动,高原震颤,树木摇曳;在八万里深,三万二千里宽,碧波万倾的海洋里,他建造了一座大桥,名唤那罗桥(Nantasuntu<梵语Nalasetu),使之通往天堂的彼岸;(8~13行)圣猴哈奴曼巧用计谋,将楞伽城葬入火海;(13~15行)英雄罗摩以其英勇的行为杀死了十头魔王,夺回了他挚爱的妻子悉多可敦。(15~18行)
上天伟大,至尊无尚的众神以及凡间赐福和功德无量的凡人欢乐无比,并在今天带来了无比的愉悦……(18~20行)
与新年伊始以及新的一天ram有关的,过去的尊者及年长的智者正是以这一天为起点建立了[如下]法令并将颁布实施:我们这些优婆塞随时做好准备,以宝藏布施僧人,并[恭顺地]赐予我们尊严;僧人如我们者,应赐福优婆塞,使其福祉和功德广泛传播,泽被人间,积德于世,声名远扬,功垂千秋!(22~32行)
因此他们屈驾,将新日命名为“ram”(?)(32~33行)
过去的尊者和年长的智者……(33~34行)
四、内容考证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写本残卷虽仅有34行文字,但内容却相当丰富。前18行较为简洁地概述了印度传说中的罗摩故事,后16行则为其它一些不同的内容。依德国学者茨默的研究,整个回鹘文罗摩故事写卷,大致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层次:
A 对原先的罗摩故事进行总结。
1)十头魔王劫走了罗摩所钟爱的妻子悉多;
2)罗摩率领由猴子与熊罴组成的大军,出征营救悉多;
3)为了跨越浩瀚的海洋,罗摩下令建造长桥;
4)圣猴哈奴曼使用计谋,纵火焚毁了楞伽城;
5)罗摩以其英勇的气魄杀死了十头魔王,夺回悉多。
B 对罗摩的英雄行为,神人同感欣悦。
C 过去的智者为了新年而制定了下列的法令:佛教信徒应对僧人进行施舍,僧人应给信众以精神享受。
D 阐述理由,新年(及第一个月?)为何被称为ram。[17]
在尚未刊布的T Ⅲ 86-64(U 1000)号回鹘文写本中,逐一列举了《罗摩衍那·战斗篇》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人物,并简单地描述了罗摩及其弟罗什曼那等英雄杀死敌人——十头魔王及其弟鸠槃羯叻拿、子因陀罗耆、杜姆罗伽耶——的过程,如残卷背部第6~14行对这一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6. [öl]üm yaγï bo munï täg yavlaq ol…mängilig
7. [sävi]gligig qarïγ y[igiti]g küčlügüg küčsüz
8. [üg…]tig yalnguquγ ärklig bäg-lärig buši
9. [qilt]γučï bayïγ čïγayïγ…adïrtlamadïn
10. [bi]r täg alqu tïnlγlarïγ ölürdäči ol¨l
11. ölüm yaγï rami likšamani-da ulatï tonga
12. [l]arïγ dašagirvi kumbankrmi intrači¨dumrakši
13. da ulatï küčlüg yäklärig barča ölüm
14. yaγï qalïsïz ölürdi
这名死敌(指十头魔王——译者按)顽劣至极,荼毒生灵,将那些已故去的可爱的先人,[不管]年老的和年轻的,强壮和和羸弱的,及[那些]……的人们,不管是向善爱施的权贵,还是富人与穷人,所有的生命他都毫无区别地予以毁灭。罗摩(Rami<梵语Rāma)、罗什曼那(Likšamani<梵语Laksmana)等英雄,将死敌——强壮的恶魔,如十头魔王(Dašagirvi<梵语Daśagrīva)、鸠槃羯叻拿(Kumbankrmi<梵语Kumbhakarna、因陀罗耆(Intrači<梵语Indrajit)、杜姆罗伽耶(Dumrakši<梵语Dhūmrāksa)等等,一个不剩,悉数予以歼灭。[18]
如前所述,《罗摩衍那》是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之一,其作者,传说是Vālmīki,音译“跋弥”,意为“蚁垤”。其实,《罗摩衍那》的形成当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多数学者认为,相关故事应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又修订了一遍。罗摩衍那(Rāmāyana)的本意为“罗摩的游行”,即“罗摩传”,描述了主人公罗摩的一生,整个故事共分为七篇,依次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及《后篇》。全诗篇幅巨大,旧的本子约有三万四千颂(颂是三十二音的诗节),现在的精校本仍然为七篇,却已经缩短为18755颂。尽管《罗摩衍那》篇幅巨大,但故事基干却是比较简单的。十头罗刹王罗波那肆意作恶,欺凌神人。大神毗湿奴于是化身为四,下凡生为十车王(Dasaratha)的四个儿子。罗摩为长后憍萨厘雅所生,小后吉迦伊则生子婆罗多,另一后须弥多罗生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二子。后来,罗摩娶毗提诃国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悉多为妻。十车王本欲立罗摩为太子,但因受小后要挟,被迫放逐罗摩十四年,立小后所生子婆罗多为太子。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遂遵父命流放野林中。在十车王死后,婆罗多到林中寻找罗摩,恳求其回城即国王位,但被罗摩婉言谢绝。不久,悉多被十头魔
6. 1-2 atïγ-lïγ bïčïn-lïγ 意为“熊和猴”。其中,bïčïn-lïγ一词,根据后缀形式来判断,它使用的是软颚音形式,[11].但学界多否认bïčïn这一软颚音形式的存在。[12]
12. 2 nantasuntu 罗摩为穿越海洋而建造的长石桥。印度文献一般称之为Rāmasetu,即罗摩桥。该桥建于海峡之上,把楞伽城和印度大陆连结起来。由于此桥是罗摩在建筑之神的儿子那罗(Nala)神猿的帮助下建立的,因而也就有了那罗桥(Nalasetu)之称。在回鹘文写本中,此桥的名称写作Nantasuntu。在佛教混合梵语文献中,人们常可发现元音l与卷舌音d互换的现象。梵文中的Nala在和田塞语文献中写作Nanda,后者的形式可能来源于梵文Nada的中间过渡形式。Suntu,相当于梵文的setu,意为桥、堤坝、堰、台等。[13]那么,此处为何要将梵文中原有的e替换为un呢?我们无法找到其来源。其中的n音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衍字或作为连接下一个字母的连字符来看待,但将梵文中的e音替换为u(w)似乎难以解释,因为,在回鹘文文献中,e音通常都是用y来表示的。[14]
13. 4 xulumi 为史诗《罗摩衍那》中大颌圣猴哈奴曼(Hanumān)的异写。因为Hulumi与Hanumān相差甚远,故二者之间应有一过渡形式。然而,这种现象在和田塞语中和龟兹语和焉耆语中均无法找到。惟藏文中有与之相近的三种形式——Halumandha、Halumanda和Hilumandju。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14. 3-4 lankuri balïq 被圣猴哈奴曼放火焚烧的楞伽城(梵文作Laxkāpura),由楞伽(Laxkā)加表示城市的后缀pura构成。至于楞伽城的位置,有人说是锡兰(斯里兰卡),但是不同的意见很多,无法定论。本文献中,楞伽城的回鹘文形式是Lankuri,当源自梵文Laxkāpura,尽管-p-在这里完全消失了。在敦煌发现的回鹘文佛教诗歌中,此城的名称又写作Langkapur。[15]
23. 4 - 24. 1 yangï yïl bašï 意为“新年之始”。
24. 2 ram 很可能为aram = aramay(正月)的异写。尽管月份的名称aram-ram之来源仍未澄清,但与印地语罗摩故事之间的关联则是可以确定的。众所周知,在操印地语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印度历法的节庆都与罗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回鹘佛教节日是否有关,则无由论说。
25. 5 tintar 来自粟特语dynd’r/dynt’r,其原意为“信持宗教者”。此字既可用于粟特语,又可用于回鹘语,多指摩尼教徒,但有时又用于指代佛教徒或景教徒。[16]
三、汉 译 文
哦!让我们祝福[下列的事情]吧!(1行)
在很久以前,十头魔王劫走了英雄罗摩的妻子悉多可敦(Sītā Xatun);(1~5行)就在那时,英雄罗摩率领由数千只熊罴和猴子组成的大军出发了,(5~7行)它们的行进使群山摇动,高原震颤,树木摇曳;在八万里深,三万二千里宽,碧波万倾的海洋里,他建造了一座大桥,名唤那罗桥(Nantasuntu<梵语Nalasetu),使之通往天堂的彼岸;(8~13行)圣猴哈奴曼巧用计谋,将楞伽城葬入火海;(13~15行)英雄罗摩以其英勇的行为杀死了十头魔王,夺回了他挚爱的妻子悉多可敦。(15~18行)
上天伟大,至尊无尚的众神以及凡间赐福和功德无量的凡人欢乐无比,并在今天带来了无比的愉悦……(18~20行)
与新年伊始以及新的一天ram有关的,过去的尊者及年长的智者正是以这一天为起点建立了[如下]法令并将颁布实施:我们这些优婆塞随时做好准备,以宝藏布施僧人,并[恭顺地]赐予我们尊严;僧人如我们者,应赐福优婆塞,使其福祉和功德广泛传播,泽被人间,积德于世,声名远扬,功垂千秋!(22~32行)
因此他们屈驾,将新日命名为“ram”(?)(32~33行)
过去的尊者和年长的智者……(33~34行)
四、内容考证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写本残卷虽仅有34行文字,但内容却相当丰富。前18行较为简洁地概述了印度传说中的罗摩故事,后16行则为其它一些不同的内容。依德国学者茨默的研究,整个回鹘文罗摩故事写卷,大致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层次:
A 对原先的罗摩故事进行总结。
1)十头魔王劫走了罗摩所钟爱的妻子悉多;
2)罗摩率领由猴子与熊罴组成的大军,出征营救悉多;
3)为了跨越浩瀚的海洋,罗摩下令建造长桥;
4)圣猴哈奴曼使用计谋,纵火焚毁了楞伽城;
5)罗摩以其英勇的气魄杀死了十头魔王,夺回悉多。
B 对罗摩的英雄行为,神人同感欣悦。
C 过去的智者为了新年而制定了下列的法令:佛教信徒应对僧人进行施舍,僧人应给信众以精神享受。
D 阐述理由,新年(及第一个月?)为何被称为ram。[17]
在尚未刊布的T Ⅲ 86-64(U 1000)号回鹘文写本中,逐一列举了《罗摩衍那·战斗篇》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人物,并简单地描述了罗摩及其弟罗什曼那等英雄杀死敌人——十头魔王及其弟鸠槃羯叻拿、子因陀罗耆、杜姆罗伽耶——的过程,如残卷背部第6~14行对这一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6. [öl]üm yaγï bo munï täg yavlaq ol…mängilig
7. [sävi]gligig qarïγ y[igiti]g küčlügüg küčsüz
8. [üg…]tig yalnguquγ ärklig bäg-lärig buši
9. [qilt]γučï bayïγ čïγayïγ…adïrtlamadïn
10. [bi]r täg alqu tïnlγlarïγ ölürdäči ol¨l
11. ölüm yaγï rami likšamani-da ulatï tonga
12. [l]arïγ dašagirvi kumbankrmi intrači¨dumrakši
13. da ulatï küčlüg yäklärig barča ölüm
14. yaγï qalïsïz ölürdi
这名死敌(指十头魔王——译者按)顽劣至极,荼毒生灵,将那些已故去的可爱的先人,[不管]年老的和年轻的,强壮和和羸弱的,及[那些]……的人们,不管是向善爱施的权贵,还是富人与穷人,所有的生命他都毫无区别地予以毁灭。罗摩(Rami<梵语Rāma)、罗什曼那(Likšamani<梵语Laksmana)等英雄,将死敌——强壮的恶魔,如十头魔王(Dašagirvi<梵语Daśagrīva)、鸠槃羯叻拿(Kumbankrmi<梵语Kumbhakarna、因陀罗耆(Intrači<梵语Indrajit)、杜姆罗伽耶(Dumrakši<梵语Dhūmrāksa)等等,一个不剩,悉数予以歼灭。[18]
如前所述,《罗摩衍那》是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之一,其作者,传说是Vālmīki,音译“跋弥”,意为“蚁垤”。其实,《罗摩衍那》的形成当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多数学者认为,相关故事应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又修订了一遍。罗摩衍那(Rāmāyana)的本意为“罗摩的游行”,即“罗摩传”,描述了主人公罗摩的一生,整个故事共分为七篇,依次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及《后篇》。全诗篇幅巨大,旧的本子约有三万四千颂(颂是三十二音的诗节),现在的精校本仍然为七篇,却已经缩短为18755颂。尽管《罗摩衍那》篇幅巨大,但故事基干却是比较简单的。十头罗刹王罗波那肆意作恶,欺凌神人。大神毗湿奴于是化身为四,下凡生为十车王(Dasaratha)的四个儿子。罗摩为长后憍萨厘雅所生,小后吉迦伊则生子婆罗多,另一后须弥多罗生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二子。后来,罗摩娶毗提诃国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悉多为妻。十车王本欲立罗摩为太子,但因受小后要挟,被迫放逐罗摩十四年,立小后所生子婆罗多为太子。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遂遵父命流放野林中。在十车王死后,婆罗多到林中寻找罗摩,恳求其回城即国王位,但被罗摩婉言谢绝。不久,悉多被十头魔
上一篇: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下一篇:读沙市周家台秦简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