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镇”。①嘉兴“有镇曰新丰塘,……民务农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专聚棉花及布,而商来贩之”。②
    苏州的檀丘市、庉村市,湖州炉头镇,嘉兴炉镇,为铁业冶铸为主的市镇。“炉头镇,在县治西七里画溪桥,居民业冶,故名”。③
    以制陶为主的镇有:余杭县的瓶窑镇,嘉善县的千家窑镇。千家窑镇,“民多业陶”。④
    苏州的新郭、横塘、嘉兴石门镇以榨油为主。
    桐乡县的陈庄镇,“居民以竹器为业”。⑤
    湖州的善琏镇,则是制笔中心。
    苏州的浒墅关为“草席之市”,⑥“草席之市,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⑦
一些近海市镇,则因鱼盐之利而兴盛。四团镇“多借鱼盐之利,男女并从事于此,其女子壮健者,往往负盐数十里”。⑧
————————
①  崇祯《松江府志》卷三。
②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六六。
③  乾隆《湖州府志》卷一五。
④  嘉庆《嘉兴府志》卷四。
⑤  同上。
⑥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八一。
⑦  道光《浒墅关志》卷一一。
⑧  乾隆《奉贤县志》卷二。
 
    有的市镇虽不以某种产品占统治地位,但商业却极繁盛,成为商业中心,在这里集散着各地的农副业、手工业产品,商人云集,买卖兴旺。吴江的同里,历来为“商贩骈集”之地,镇之地盘一扩再扩,茭苇丛生的荷花荡,可通舟楫的“濠渠”,都填土架屋。①位于江浙两省、苏嘉湖三府、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七县交界的乌青镇,“烟火万家”,“人稠商贾四集”。②坐落于松江、上海、青浦之交的小镇蒲溪,仅一里见方,但“商贾骈集”。③
还有一种市镇,完全是靠本地自然产品支撑市面,如吴江的黎里,“不当孔道”,“四方商贾不至”,上市者多为“乡人”,他们各自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换回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④农产品统治着市场。这类市镇的工商业及其经济地位,就远不如那些专业市镇。
————————
①  嘉庆《同里志》卷一。
②  乾隆《乌青镇志》卷一、二。
③  《蒲溪小志》1961年上海文管委编。
④  嘉庆《黎里志》凡例,卷二。

三、市镇的地位和作用
 
    工商业是明清太湖地区市镇的主要内容,考察市镇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拟从商业和手工业两方面入手。
第一,商业活动在市镇中占着重要地位,市镇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组成部分,它是城市连结农村的纽带,它成为商品交换、先进技术的传播地之一,成为明清时代整个商业体系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镇一经产生,就同商业有了不解之缘,它受经济发展的推动,成为一个商品流通场所,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量商品,在这里完成交换过程。湖州归安的菱湖镇,“居民担负,咸荟萃于此”,又有“绵绸交易之所”,以集四方居民织品。①双林镇也有专收乡民丝绢的收绢所。
    明清时代,太湖地区的市镇,商业相当发达,是全国其他地方的市镇难以比拟的。当时出现于北方的大量市镇,称定期市,南方广东、广西等地的墟,数量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少见到天天开市、赶墟的。而太湖地区的市镇,天天开市的不乏其数。震泽的县市,贸易“无虚日”,②吴江黎里也是每日“乡人咸集”。③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规定一定的日期,四方之民汇集一起,进行商品交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增加集会的日期,而最发达的形式便是日日市。
    牙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职能是“评估物价”。④明清时代的城市中,牙行存在极为普遍,少数镇如震泽乌青、航头等也有牙行活动的记载。特别是盛泽镇,明代牙行竟有千百余家,如果商品经济偶然出现,或并不发达,如此之多的牙行存在就没有必要了。
“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⑤国内市场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新的否定因素,必须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是在市场上实现的,因此,流通过程是商品实现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流通范围越大,表示商
————————
①  光绪《菱湖镇志》卷9。
②  乾隆《震泽县志》卷四。
③  嘉庆《黎里志》卷二。
④ 《续通考》卷二五。
⑤ 《列宁全集》卷3,第47页。
 
品经济的程度越高。市镇在形成之初,它的商业活动,只是限于本地区小范围、短距离的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必然突破这种樊篱,而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分析市镇上活动着大量商人集团,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商业在市镇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二)市镇的交换完全超出了本地区的范围,纳入了国民经济的流通渠道。菱湖镇有江宁商人前来买丝,丝织业中心的盛泽镇,与徽州、山西、山东、宁波、绍兴等大商帮,双林镇有徽州、江宁、镇江、宁波、绍兴等商帮,濮院镇也有宁波、绍兴商帮。他们握有巨量资本,操纵着市镇经济,收购当地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或加工后出卖,或直接转卖各地,大量的是远途贩运,松江“衣被天下”,“湖丝遍天下”,正是通过商人实现的。苏州周庄镇的棉纱,“捆载至浙江硖石镇以售”。①乾隆年间,四川米运到双林镇出售。
少数市镇即使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存在着海外贸易,小小市镇竟同国外市场联系了起来。“崇祯癸未(1643年),唯亭钱裕鞠合伙人海贸易,共一百二十人”。②双林镇,清初有徐巨镛者,“屡携巨资,行贾海外,智计过人,靡不奇中”,“十数年积资至巨万”。③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④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当然,在封建政府长期的海禁政策下,尽管商品经济的发达,迫切需要打破国界的限制。然而,要想广泛地开展海外交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这些记载可看出,市镇上少量的海外贸易是确实存在的,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①  光绪《周庄镇志》卷一。
②  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二0。
③  民国《双林镇志》卷二0。
④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七。
 
    市镇分布于农村,成为当地农村自然产品的集散地。市镇出现后,就同附近农村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工商业程度较低的市镇,还是工商业专业市镇,都存在着大量农村自然产品的交易活动,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常熟璜泾镇,“货物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地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三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①杭州的蔡家桥,“居民五十余家”,“入市者咸可厌(按,厌通餍,满足)所求焉”。屠家桥“日用所需不缺”。②蒲溪镇,居民和附近乡民都织布,“易钱米以资日用”。③当地农民通过这个市场,互相调剂余缺,便于向更利于自己的专业方面发展,工商业者更是从这里吸取自己的生活需要,从而推动它去发展手工业、商业。
    市镇作为农村的商业点,它起着农村同大城市间的中介作用,农村的原料可通过市镇运向城市,城市的很多商品又通过市镇输入广大的农村。因此,市镇同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经济网状组织,这一作用在城市与农村相隔较远的情况下,意义更大。
传统的农村封闭、隔绝,即使有城市的存在,也是作为政治、军事的中心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出现于城市,随着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商品、信息、先进的技术等等的
流动就不再是偶然的或小规模的了,别看这种流动,尽管在表面上农民同市镇的关系仅仅是“上市”、“赶集”罢了,然而其社会性是异常深刻的。流动,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先进技术很快普及,尤其是使人们眼界大开,相互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打破农村的闭塞状况,使农民的封建束缚有所减轻。市镇上的流动,虽然大量的表现为近镇地区的短距离交流,然而其量之多,范围之广,是靠少数大城市难以完成的。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农民同大城市的直接联系不是很多的,除了近城地区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