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态有两种:一是渐进性积累,二是革命性变革。这次院系调整属于后者。对制度进行革命性变革是赋予制度以活力的一种手段,但这次院系调整以行政主导方式为主,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思想改造运动为辅,在“全盘苏化”的教育制度建立的短促过程中,匆忙定论,随意“破旧”,留下不少后遗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否定大学自身的独立性,削弱综合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使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渐行渐远。

  “院系调整结束,明明白白地宣告:一个从未有过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80]


注释:

  [1][美]卡扎米亚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2]参见邱雁“关于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问题”,载于《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李国钧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立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另外,近年来的院系调整研究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如杨东平提出,院系调整使高等教育纳入苏联式的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内涵。胡建华也提出,“改革虽然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相互适应,但是却可能不利于甚至阻碍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有[日]大塜丰的《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等成果。

  [3]本文所指的院系调整,其内涵界定为大学的体制改革,不包含以专业设置为中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内容。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第3页。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8]习仲勋:“在马叙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5年4月27日。

  [9]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开幕词》,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23页。

  [10]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开幕词》,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23页。

  [11]《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与教育》,新潮书店,1951年,第237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13]同上书,第70页。

  [14]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第17页。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第20页。

  [17]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第52页。

  [18]吴建国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0、244页。

  [20]引自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中罗申与陈云谈话备忘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21]吴畏主编:《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14页。

  [22]《论镇压和肃清反革命分子的工作》(1950-1951),《杂录》第1卷,第6页。

  [23]毛泽东:“关于镇压反革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

  [24]毛泽东:“正确解释对旧人员‘包下来’的政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25]毛泽东:“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26]资中筠:《百年思想的冲击与撞击》,来源于学术批评网()发布2003年2月3日。

  [27]陈晋:“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8]《新华月报》,1951年第1号,人民出版社。

  [29]《新华月报》,1951年第1号,人民出版社。

  [3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5页。

  [31]《人民教育》,1950年10月第1卷,第6期。

  [32]天马:“‘民族魂’陶行知在新中国的不幸遭际”,《炎黄春秋》,1999年第1期。

  [33]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第144页。

  [34]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35]《内部参考》,1950年11月28日第280号。

  [36]《内部参考》,1950年11月24日第277号。

  [37]《内部参考》,1951年12月18日第233号。

  [38]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39]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40]何炳棣:《读书治史六十年》,商务印书馆,2003年。

  [41]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钱俊瑞:“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人民教育》第4卷,第2期,1951年12月1日,第6-7页。

  [43]《人民日报》,1956年1月30日第1版。

  [44]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45]林焕平:《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创造》,智源书局,1949年。

  [46]夏征农:《新形势下的文艺与文艺工作》,光华书店,1949年,第44页。

  [47]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44页。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75页。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78页。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79页。

  [5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52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52]华尔德著、龚小夏译:《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第122页。

  [53]引自《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54]董渭川:《新中国的新教育》,中华书局出版,1951年,第98页。

  [55]董渭川:“谈高等学校中的党群关系”,原载《九三学社师大区支社整风资料〈七〉》。

  [56]杨绛:《我们仨》,三联书店,2003年。

  [57]傅鹰:《我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人民日报》1952年4月5日。

  [58]陈垣:《我的检讨》,《光明日报》1952年3月6日。

  [59]笑蜀:“回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载于《文史精华》(石家庄),2003年。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61]《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4日第1版。

  [62]《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9页。

  [63]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