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型形态的可能性析——从私人道德角度所作的可能性考察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公民伦理  传统伦理  私人道德  理性  良心

  论文摘要: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3-"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现代转型后的形态,有一种预测是包含公民伦理的新的私德的重新发展。公民伦理是指来源于私人社会,在人们公共交往中形成的习惯和基于这些习惯而在观念中建构的、被视为常识的和相互有效的彼此对待的方式、态度等’。私德是指相对于公共生活的私人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道德。新的私德不同于传统私德,它来源于传统,但经过现时代的公德洗礼而得到更新。新的私德是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德的融合,它可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帮助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秩序建立的能量。

   梁漱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认为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诺大民族之间同化融合”,并且“历史长久”。中国文化能够使得多民族相互融合,并形成长久和大一统的历史,而西方的文化不是促进融合的,西方因而最后逐渐分裂为若干小国家。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一系统,与印度、西洋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能够绵延甚久,并且保存了大一统和长久的中华历史,即使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也只是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西方则容易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z:}i,革命后独立成欧洲诸国。西方文化前进的地方,会产生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莫克拉西(民国初年,与democracy内涵接近而又被广泛使用的是“共和”、“宪政”等词语。“德莫克拉西”是对democracy的多种中文名称的一种统一,如民权、民治、平民政治、民主。民权是民主的最早的别名),而中国“不是尚未进于科学,而是已不能进人科学;不是尚未进于资本主义,而是已不能进人资本主义;不是尚未进于德莫克拉西,而是已不能进于德莫克拉西”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一统,但是其方向不是朝向科学的方向,而是朝向文化的一面。在文化,它是一种早熟,是一种“因其过而后不及”一2;55。换句话说,就是因中国文化的发展着实高过于西洋,而后才会在科学方面不及西洋。超过西洋部分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伦理人事的文化。

    影响到中国伦理人事文化的,还有中国社会状况。梁漱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没有“阶级”之分的:“从宽泛说,人类社会贵贱贫富万般不齐,未尝不可都叫做阶级。但阶级之为阶级,要在于经济政治之对立争衡的形势下而形成。贵贱等级、贫富差距,不过与阶级的形成有关系而已,其自身不足为真的阶级。只有形势明朗而后有力,阶级稳定而后深固才形成。”阶级有三点特征:一是一切迷信成见足使阶级之划分严峻者;二是习俗制度使阶级之间不通婚睛者;三是阶级世袭制度,或在事实上几乎等于世袭者。关键在于经济上土地归谁所有。西洋的庄园制度首先是让土地为少数人即贵族所有,后来的产业资本又将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梁漱溟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无阶级,其理由有三:一是“在经济上,土地和资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时常在流动转变,绝未固定地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2]171-1代二是“由于科举制的进行给与人们在政治上的机会是开放的”,科举考试“在封建时期它主要给与各地方以较平均的机会”,“政治地位时刻流转,不固定地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三是“中国特有的独立生产者的大量存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早的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彼此相需,彼此配合,形成广大社会的不同职业,此即自耕农、自有生产工具之手艺人、家庭工业等等,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饭,从而成为大量存在的独立生产者”「21181。梁漱溟采用“职业分途”来代替“阶级”一词,更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他判断近代英国是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旧日中国却不是,全得力于因职业分途使其形势分散而上下流通。梁漱溟承认有剥削的存在,但他认为不同之处在于,一则集中而不免固定,一则分散而相当流通一2]1820

    中国古代社会无“国家”而有“天下”的观念,也影响到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建构。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却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此其一。其二是中国缺少国家应有之功能,“太平有道之世,国与民仿佛两相忘,则是中国真情”。其共是中国缺乏国际对抗性,疏于国防,重文轻武。最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旧用“国家”之意,并不像今天“国家”的涵义,而仅是指朝廷或皇室;“自从感受国际侵略之后,又得新观念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才出现“国家”二字一“185-189。因此,在这样的超国家的“天下”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伦理也是超国家、达天下的。

    “安天下”的“安”衍生出中国伦理文化的怀柔。中国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家族制度和过早的职业分途、无阶级,使得民众无集团化的生活,倾向与相安的状态。万一民说:“中国文化之特色,即重在解决安的问题,并且过分地把保和养两问题,亦当作安的问题来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句话,显然是把原属养的问题转移到安的问题上。对若干民族纷纭复杂的矛盾,中国也一向都采取融合的态度,也是由于把原属保的问题转为安的问题。因此,中国注重伦理上彼此顾恤,互相负责,其化阶级为职业,不使经济上趋于兼并垄断,认为安的问题可以解决养和保的问题,因此便不重在向自然界发起进攻以解决养的问题。又抱有四海一家之天下主义,怀柔远人而同化之,不从对外斗争上解决保的问题2J266。从向内求安的解决手法来看,国人的方法是向内解决的,而不是向外解决问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