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川。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例(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例(3)“咸阳宫”的能指为秦帝都,所指为长安。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例(4)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曰‘大荒’,不敢斥 言灵武也”lz7。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第三,其他
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所指:讳语或忌 语。如:
(1)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2)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3)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娜树行))
例(1)的“天地”,《读杜心解》的解释为:“‘天地 无情’,固是为朝廷讳”lxl。例(2)的“归军”,《杜臆》解 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3/。例(3)的 “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的解释为:“‘东郭 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 ‘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 之人,以避时忌耳”l210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杜甫的新乐府诗在体裁上属于“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叙事诗。在叙事诗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而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杜甫的新乐府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棋《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第一,疑问句
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其一,般疑问句如:
(i)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促。
((悲青坂))
(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岁姜行》)
(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蚕谷行))
(4)肉味不足登鼎姐,何为见羁虞罗中?
(《冬狩行))
(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 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 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 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 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