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源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和谐观

  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自我完善,才能融入自然、融人社会,达到身心内外的普遍和谐;才可以治国济世,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道家修炼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道”的境界。儒家把“修身”放在治家治国的最基础地位,都说明了个人修身对社会和谐的重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爱”、佛家的“佛”等,都离不开个人的修炼,都以“和”为主要特征。孟子把“内圣外王”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境界,西汉杨雄提倡修身以存善去恶,并提出以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评价标准;董仲舒则把儒家礼仪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礼记·中庸》、《荀子·修身》、《法言·修身》等著述还专门提出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措施,其基本内容和特征也是“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修身主要包括:一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第二十》),反对放纵欲念。“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处理好理与欲中,又特别强调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人们在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又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能见利忘义,求得义利统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第四》)“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二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对此借题发挥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三要做到件克己复礼”旧日反省,去恶扬善。“克己”个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个体从内心自觉克制、改正错误意识。“自省”是“克己”的基本方法。“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靠别人督促自己修养,不是君子所为,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是自省的主要途径。“复礼”是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

  三、“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的主要内容。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呢,老子主张采取互不来往的“小国寡民”状态,庄子则主张完全退回到结绳记事,与鸟兽同居的原始人状态。这种消极、无为,回避矛盾的社会和谐方式并不为后来社会广泛认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来实现君臣、父子、兄弟、上下、贵贱之间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韩非子认为人有好利之心,只有用法律使“人之不得为非”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在这众多主张中,儒家“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曾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唐朝魏征也指出:“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国际友好、“协和万邦”等丰富内涵。“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社会和谐的反映。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第十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第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和谐局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