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道德情感(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

  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个体道德意识中是密不可分、互相渗透的。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考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⑥这“有意识”包含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理性)和态度(情感)两个方面。道德情感作为个体道德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和道德理性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道德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道德理性认识过程而产生的。通过对具体道德情境刺激的认识过程的折射,才会形成内心的道德体验。人的羞耻感并非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善恶的感知、判断、理解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记忆中的道德认知经验材料及想象都可以引起道德情感。从罗丹的雕塑《罗米哀尔》上,我们看到,罗米哀尔那干瘪丑陋的身体,皱整秽恶的瘦脸及其体现出来的愁苦的病容,怜悯之情就会油然升起。道德情感随着道德理性认识的发展而变化,随着人对不同规范要求及行为的认识改变而转变。知之深,爱之切;知之误,情亦变。为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环境事件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根本来源,但环境事件本身不能直接决定情绪、情感,只有对环境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才是情感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道德情感依赖着过去和现在的道德认识经验。同时,道德情感的产生还有其生理基础:人的机体内进行着神经内分泌活动(例如交感与副交感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活动),这一活动使人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表现动作。例如,由于见到酗酒、吸毒、强奸贪污受贿等丑恶行为而愤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挺胸握拳,咬牙切齿。这些都无疑会引起道德情感发生,而情感的发生又反过来影响推动着道德理性的深人、发展。

    其次,道德情感对道德理性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为道德理性认识指向。积极的、肯定的道德情感使注意力沿着情感所规定的方向投向道德认识对象。二是帮助打开个人脑中记忆库的大门,调动与这一道德认识对象有关的记忆储存,以利于新的道德认识的形成。人们总是对自己满意的道德对象反复欣赏,而对不满的道德对象则不屑一顾。道德教育中之所以强调“动之以情”,正是因为道德情感具有指向性。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情感交融,教育者才能成为受教育者注意的对象、亲近的对象、聆听的对象。切切情深,才能声声人耳。受教育者“动情”后会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新的道德观点进人,可见,“晓之以理”,不能不首先“动之以情”。三是使道德理性认识活动深入发展,成为驱动力。道德方面的热情,长期稳定地向道德认识活动输送“能源”,促使道德认识“由表及里”地向纵深发展。由道德事件引起的积极的激情,可以使人极度兴奋。这一股热潮,如果涌向道德理性认识活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使人思潮滚滚,创意迭出,迸发出真理的火花。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国申奥活动中从幼儿园小孩到离退休的老人,都热情投人,申奥的成功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并转化为劳动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可见,道德情感是发挥个体主体性的重要根据。在道德生活中,外在的命令与道德理性如果不转化为个体的主观态度,成为履行它的情感需要,那么,即使具有认识和分析道德现象的冷静理智,那也不过是缺乏人性光辉的冷气森然的理智,拥有它的人虽然深谙各种道德理性,却对善恶无动于衷,更无从谈其个体主体性了,个体道德意识因此失去了本质性内涵。这样的人即使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最多也只能是循规蹈矩、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器人。别人的孩子冬天掉进了河里,虽然也知道若不去救他,必死无疑,但如果心中没有爱,就会熟视无睹。道德对于他们不是内在精神的需要,而是外在的命令使然。道德如果不进人道德情感世界,就会失去其主体性本质。对个人来说,能否培养起丰富的道德情感,从而高度发展人性,是能否健全个体道德意识、能否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皮亚杰强调指出:“一点人性可以比世界上所有规则宝贵得多。”⑧苏霍姆林斯基则生动地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四是决定道德理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情感越强烈,道德理性作用就发挥得越大、越充分。

    这是因为,理性始终渗透着情感的因素。人总是处于情之中。理性如果游离出生活和情感体验,便会变成空虚的东西,只有融合并依赖于道德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内在的积极性,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这正如基尔克戈尔所说:“生活总是向前的,认识也应穷追不舍、紧随其后;生活总是充满着激烈的变动,认识也不可能摆脱激情”;“因此,当我们把认识之光指向存在时,我们就既非无动于衷也非冷漠寡情,而是带着我们的全部人格。’,。可见,道德理性总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与渗透着道德情感的因素。“理性向着惟一者稳步前进,它使得普遍的综合和包容成为可能,……但是,理性决不是冷漠地容纳它遇到的一切;相反它是一种坦率的感受的关切。它不只是认知,它也是阐明,它像求婚般的探询。理性决不能变为知识的占有者,那样,就必然会限制、封闭自己,他应保持着无限的开放性。’,。这种“渗透性”是客观存在的、无可否认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道德不只是受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冷冰冰的规范准则,而是把道德视为社会理性和个体理性交互整合的产物,其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对象性的本质在我身上的统治,我的本质活动的感性的爆发,在这里是一种作为我的本质活动的激情”。。总之,道德理性不可能是脱离人的激情的纯粹理性的东西。作为个体道德意识的起点和核心因素,它必须渗透着情感的作用。道德理性并不能代表个体道德意识的全部内容,在个体道德意识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个人生活经验,并折射着个人生活经历的情感对道德理性的过滤、选择作用,一定的理性要转化为道德意识中的稳定因素,必须借助情感这一非逻辑力量的感染催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