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孔子伦理范畴“义”的解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并结合文本对“义”字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义者,宜也
  
  “义”的基本义是什么呢?孔颖达疏:“义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意指思想行为要遵循和符合标准。《礼记·中庸》也解释道:“义者宜也。”这就是说,人们要按宗法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义”;反之就是越礼、非分,就是不义。因而,《论语》一书中,“义”的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如: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亲,亦可宗也。”(《学而》)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以上这些语句中的“义”就是“宜也”,即合理恰当的意思;或者作“义者,行事之标准也”之注解。当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作为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义”,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就是“礼”。《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说:“礼以行义。”就是说,礼是人们行为的依据,符合礼的行为方为义。《左传》文公七年:“义而行之,谓之德礼”也是此意。由于“义”反映礼的要求并受到礼的规范。因而,“义”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即为一种合乎礼的“应当”。由于“义”反映礼的要求,并受到礼的规范,因而“义”的内涵、特征及其性质同样取决于“礼”。
  然而,“礼”又源于什么呢?《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远古时代,“礼”主要体现为对神的崇拜,并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仪式和规则。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于维护封建秩序的需要,“礼”从祭祀仪式和规则演变并扩展为一整套系统化的社会规范,并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礼记·曲礼》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定;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正因为“礼”的这种权威性和广泛性,它被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孔子推崇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同时,他也强调人的行为举止要遵循礼的规范。《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而,求义与遵礼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基于崇尚周代礼制,孔子特别强调统治阶级要大力教化百姓,使他们努力做到“义”,并认为这是聪明的具体表现。《论语·雍也》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严肃地对待鬼神,但不打算接近他,这才可以算是聪明。在孔子看来,劳动人民是那些“后知后觉”的下层阶级,需要统治者的不断教化,才能使之行为不断趋于“义”的标准(即“礼”)。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